
孕妇有凝血功能障碍

一、孕妇凝血功能障碍概述
凝血功能障碍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孕妇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对自身及胎儿造成严重影响。
二、孕妇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
1.遗传性因素:某些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可通过遗传方式使孕妇携带致病基因,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有家族病史的孕妇发病风险更高。
2.获得性因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严重时可引起全身小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系统,消耗大量凝血因子,进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胎盘早剥:胎盘从子宫壁分离,可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激活凝血系统,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羊水中的有形物质如毳毛、胎脂、胎粪等可激活凝血系统,引起广泛的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肝病:孕妇合并肝脏疾病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例如,病毒性肝炎可损害肝细胞,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
三、孕妇凝血功能障碍的危害
1.对孕妇的危害:可导致孕妇产后出血,严重时可因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还可能引起伤口愈合不良,增加感染风险。
2.对胎儿的危害:可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导致胎儿窘迫、生长受限,甚至胎死宫内。
四、孕妇凝血功能障碍的检查
1.血常规:了解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减少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异常。正常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⁹/L。
2.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PT正常参考值为1113秒,APTT正常参考值为2537秒,FIB正常参考值为24g/L,TT正常参考值为1618秒。这些指标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及纤维蛋白原的情况。
3.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升高常见于血栓形成和DIC等情况。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0.5mg/L。
五、孕妇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
1.补充凝血因子:如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可补充因消耗或合成不足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冷沉淀,富含纤维蛋白原、Ⅷ因子等,可用于提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补充相关凝血因子。
2.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羊水栓塞、肝病等原发病。例如,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使用硫酸镁解痉,拉贝洛尔等降压。
3.药物治疗:氨甲环酸,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而起到止血作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可促进凝血过程。
六、孕妇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
1.一般护理:孕妇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防止外伤出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紧张等不良情绪诱发或加重病情。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阴道出血情况、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等。监测胎儿的胎心、胎动,及时发现胎儿窘迫等异常情况。
3.饮食护理:宜给予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等,维生素K有助于促进某些凝血因子的合成。
七、特殊人群提示
1.高龄孕妇:本身发生妊娠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若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建议定期产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胎儿情况,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
2.有不良孕产史孕妇:这类孕妇心理压力可能较大,应给予心理支持。同时,更需重视凝血功能障碍的监测和治疗,积极配合医生,以降低再次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