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裂症的手术历史与当前的微创治疗理念

精神分裂症手术已经有了近百年历史,该类手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葡萄牙精神病学家Fulton对凶狠的黑猩猩进行了双额叶切除,术后黑猩猩变得很温顺。
1936年,他对36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了手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49年,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45-1952年,美国和英国分别进行了5000、3000例同类开颅手术,尽管有效,但是手术创伤较大,逐渐被废弃。
精神外科进入低潮期。1946年,美国神经外科专家Papez提出了"情感环路理论",他认为,情绪和精神活动的大脑支配源自于人脑的边缘系统。
动物实验发现,阻断该系统某些神经核团,可以使动物变得温顺、攻击行为消失。1948年,他提出了"阻断情感环路和联系纤维治疗精神病"的理论。
1960年,瑞典神经外科专家利用此理论,治疗精神分裂症49例,有效率达86%,且立体定向手术损伤小,定位准确,这使精神外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以来,随着头部CT、MRI、DTI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日趋完善,特别是近5年来,由于神经导航、DBS、射频技术的进步,应用神经调控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已成为当前的主要微创治疗理念。
该类神经调控手术技术不同于早期的手术,它更加微创、一次手术即可以完成多个神经靶点治疗,其特点是:
1、头皮切口小,仅1~3厘米
2、定位准,神经核团理论定位误差小于1毫米
3、疗效持久稳定。上千例的国内、外神经调控手术总结表明,精神分裂症的2年内近期手术有效率达到92%~98%;10年内远期有效率达85%~89%。
现代神经调控手术适应症广泛,不仅适合于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还可以用于严重的躁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癫痫伴精神障碍、脑发育不全伴攻击性精神障碍等等。
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现代神经调控手术需要多学科参与,经过精神内科、麻醉科、影像科、功能神经科等专家的集体讨论,有助于拟定最佳治疗方案。
对此,公众要充分了解,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