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下呼吸道感染?

一、下呼吸道感染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肺部等下呼吸道部位的感染性疾病。下呼吸道感染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这些病原体侵入下呼吸道后,会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症状。
1.常见症状:咳嗽是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为干咳或伴有咳痰。痰液的性状因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细菌感染时痰液可能呈黄色、绿色脓性;病毒感染时痰液相对稀薄。发热也是常见表现,体温高低不等,部分患者体温可超过38.5℃。此外,还可能有呼吸急促、胸痛、喘息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呼吸功能。
2.分类: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分为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主要累及气管和支气管,炎症相对较轻;肺炎则是肺部实质的炎症,病情通常更为严重,可进一步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等,不同类型肺炎的病原体和治疗策略有所不同。
二、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1.症状和体征: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咳嗽、发热的持续时间和特点等。听诊肺部可发现呼吸音改变,如出现湿啰音、哮鸣音等,这些体征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情。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CRP)也是常用指标,细菌感染时CRP常明显升高。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咽拭子检测等,可明确病原体类型,指导针对性治疗。
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能直观显示肺部病变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实变、渗出等,对于肺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三、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旨在消除病原体、缓解症状、防止病情进展。
1.药物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常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对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较为有效;病毒感染一般具有自限性,必要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2.对症治疗:咳嗽剧烈影响生活和休息时,可使用止咳药物。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选用祛痰药物,以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呼吸道阻塞。发热时,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可使用退热药物。
四、生活方式调整对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和预防都非常重要:
1.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增强免疫力。过度劳累会加重病情,延长恢复时间。
2.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呼吸道症状。
3.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病原体在室内的积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减轻呼吸道不适。
五、不同人群在下呼吸道感染时需注意不同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且病情变化较快。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用药时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使用不当易引起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下呼吸道感染控制不佳,易引发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体质。感染期间,注意监测基础疾病指标,如血压、血糖等。由于老年人呼吸道功能减退,排痰能力差,家人应协助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3.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影响。孕期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治疗时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或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利于病情恢复和胎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