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中风半身不遂的方法

一、康复治疗
(一)运动疗法
1.早期康复训练
-对于中风后处于急性期(一般指发病1-2周内)的患者,若生命体征稳定,可开始进行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摆放能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例如仰卧位时,患侧肩部用枕头垫高,上肢伸展,手指伸展,下肢髋关节伸直,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的健侧下肢自然伸直;患侧卧位时,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健侧下肢轻度屈曲。
-在亚急性期(发病2周后至3个月内),可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针对患侧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进行被动或主动-辅助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关节挛缩。例如,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治疗师或家属握住患者患肢的上臂,缓慢地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动作,每个动作可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2-3次。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自己进行关节的活动。
2.步行训练
-当患者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和下肢肌力时,可进行步行训练。首先进行站立平衡训练,从静态站立逐渐过渡到动态站立,如让患者在平行杠内进行重心转移训练,练习患侧下肢的负重能力。然后进行步行训练,开始可借助步行器等辅助器具,教导患者正确的步行姿势,包括患侧下肢的迈步动作、健侧下肢的支撑动作等。一般每次步行训练时间可控制在10-15分钟,每天进行2-3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步行训练中的进度可能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可能恢复较快,能更早脱离辅助器具进行步行;而老年患者或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缓慢地推进步行训练,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身体耐受情况。
二、针灸治疗
1.选穴原则
-中风半身不遂的针灸治疗通常根据经络循行和辨证选穴。常见的穴位有患肢的阳明经穴位,如手阳明经的合谷、曲池,足阳明经的足三里、血海等。阳明经多气多血,中风后气血亏虚,阳明经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调气血、通经络。例如,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刺激曲池穴可以起到疏通上肢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刺激足三里穴能调理脾胃,促进气血生化,对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帮助。
2.针灸操作及疗程
-针灸操作需要专业医生进行。一般采用毫针针刺,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确定针刺的深度和手法。留针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疗程方面,一般每周针灸3-5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不同年龄的患者对针灸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薄、穴位浅,针刺时手法要更轻柔;老年患者可能穴位敏感性有所不同,针刺深度和强度要适当调整。对于有出血倾向、皮肤感染等情况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针灸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1.中药方剂
-常用的方剂有补阳还五汤加减。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中风后气虚血瘀证的半身不遂患者。其中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120g不等,以大补元气,推动血行;当归尾活血而不伤血;赤芍、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但中药方剂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辨证情况进行加减,例如若患者兼有痰热,可加胆南星、天竺黄等清热化痰之品;若兼有阴虚,可加生地、麦冬等滋阴之品。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在方剂的具体应用上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配伍。女性患者若处于特殊生理期,用药时要考虑对月经的影响;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的代谢需要更谨慎考虑。
2.中成药
-例如华佗再造丸,具有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痰瘀阻络之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症见半身不遂、拘挛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但中成药的使用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情况选用,不同年龄的患者对中成药的吸收和代谢有差异,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华佗再造丸等成人中成药,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四、物理因子治疗
1.低频电刺激
-可以选用功能性电刺激(FES)来治疗中风半身不遂。FES是通过电极刺激神经肌肉,引起肌肉收缩,模拟正常的运动模式。例如,对于患侧下肢的肌肉无力,可将电极放置在股四头肌、腓肠肌等肌肉的相应部位,通过电刺激来诱发肌肉收缩,帮助患者进行步行等运动训练。治疗频率一般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治疗目的进行调整,每次治疗时间可在15-20分钟,每周可进行3-5次治疗。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电刺激的耐受电流强度不同,儿童患者需要使用较低的电流强度,避免对神经肌肉造成过度刺激;老年患者可能对电流的敏感性降低,需要适当调整刺激参数。
2.经颅磁刺激(TMS)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以用于中风后半身不遂的治疗。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受损的中风患者,rTMS可以刺激受损的皮质区域,促进神经可塑性的改变。一般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刺激频率和刺激强度,例如低频rTMS(1Hz)可能具有抑制皮质兴奋性的作用,高频rTMS(5Hz)可能具有兴奋皮质兴奋性的作用。不同年龄的患者在rTMS治疗中的参数选择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大脑处于发育阶段,rTMS的应用需要更加谨慎,要严格控制刺激参数和治疗剂量;老年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退行性变化,治疗时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