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贲门癌是怎么引起的?

一、贲门癌的病因
1.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过热、过硬、粗糙食物,会反复刺激食管和贲门黏膜,使黏膜上皮发生破损、糜烂、溃疡等病理改变,增加癌变风险。例如,喜食滚烫食物的人群,食管和贲门黏膜长期处于热损伤修复的过程中,易引发细胞异常增生。
高盐饮食也是重要因素,高浓度的盐分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伤,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致癌物更容易接触胃黏膜细胞,同时,高盐环境还可能促进幽门螺杆菌的生长,间接增加癌变几率。腌制食品通常含盐量高,且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胃内可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
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会导致机体无法获取足够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这些营养物质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缺乏时可能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增加贲门癌发病风险。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化生、异型增生,进而发展为癌变。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患贲门癌的风险是未感染人群的数倍。
3.遗传因素
遗传在贲门癌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部分贲门癌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贲门癌患者,其亲属患贲门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这可能与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有关,这些遗传改变可能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DNA修复等过程,使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细胞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加,或者使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异常,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发展。
4.食管及胃部疾病史
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会持续刺激食管下端及贲门部位的黏膜,引发黏膜炎症、糜烂甚至溃疡,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黏膜上皮化生,最终发展为癌。Barrett食管就是反流性食管炎长期存在后出现的一种食管黏膜化生改变,被认为是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的癌前病变。
胃溃疡患者,尤其是长期不愈合的胃溃疡,溃疡边缘的黏膜在反复的炎症刺激和修复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异型增生,进而恶变为癌。胃息肉也与贲门癌的发生有关,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其癌变几率相对较高。
5.生活习惯
吸烟是贲门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这些致癌物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进而作用于贲门黏膜,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同时,吸烟还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细胞的正常修复功能,增加癌变风险。研究显示,长期吸烟人群患贲门癌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
过度饮酒也会增加贲门癌的发病风险。酒精对食管和胃黏膜有直接刺激和损伤作用,可使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致癌物更容易侵入细胞。此外,酒精还可能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的吸收,同时影响肝脏对致癌物的解毒功能,使得机体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加。
二、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在贲门癌的筛查方面,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可能掩盖贲门癌的症状,所以即使症状不典型,也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
治疗上,老年人可能因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在选择治疗药物(如顺铂、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地评估药物剂量和毒性反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及青少年贲门癌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并非不存在。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吞咽困难、腹痛、呕吐等症状,也应及时就医排查。
由于儿童及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尚未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早期贲门癌,手术治疗可能是相对较好的选择,但手术方式和范围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以尽量减少对身体发育的影响。
3.女性
女性在生理周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生理状态会发生变化。孕期若出现类似贲门癌的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的妊娠反应而延误诊断。因此,女性在孕期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
在治疗方面,女性患者尤其是育龄期女性,需考虑治疗对生育功能的影响。例如,某些化疗药物可能对卵巢功能造成损害,导致月经紊乱甚至闭经,影响生育。在制定治疗方案前,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权衡治疗收益与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必要时可咨询生殖医学专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生育功能。
4.有家族病史人群
有贲门癌家族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更加重视预防和筛查。建议从年轻时开始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一般可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若家族中多人发病或发病年龄较早,检查间隔时间可适当缩短。
在生活方式上,这类人群应更加严格地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避免食用过热过硬食物等,以降低发病风险。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过度担忧家族病史而产生焦虑情绪,影响身心健康。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接增加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