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朵一到晚上就嗡嗡响怎么回事

一、耳朵一到晚上就嗡嗡响,即耳鸣,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耳部疾病:
外耳道堵塞:耵聍(俗称耳屎)过多,在晚上耳部活动减少时,耵聍可能压迫鼓膜,引起耳鸣。研究表明,约20%的外耳道堵塞患者会出现耳鸣症状。外耳道异物也可能刺激耳部神经,导致耳鸣。
中耳病变:中耳炎可使中耳腔内积液或积脓,影响声音传导,引发耳鸣。慢性中耳炎患者耳鸣发生率约为30%40%。咽鼓管功能障碍会导致中耳内压力异常,引起耳鸣,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
内耳问题:梅尼埃病会因内耳膜迷路积水,影响内耳正常功能,出现耳鸣,常伴有眩晕、听力下降等症状。约80%的梅尼埃病患者会经历耳鸣。听神经瘤压迫听神经,也会引发耳鸣,这种耳鸣多为进行性加重。
2.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尤其是晚上血压升高,可能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导致耳鸣。约10%15%的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耳鸣症状。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影响内耳血液供应,也可引发耳鸣。
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亢或甲减,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干扰内耳正常生理功能,引发耳鸣。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神经和血管病变,累及内耳,出现耳鸣症状。
血液系统疾病: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内耳组织缺氧,可引起耳鸣。
3.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内耳神经调节,导致耳鸣。特别是在晚上,环境安静,注意力更集中在耳部,耳鸣感觉可能更明显。据统计,约30%的耳鸣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
4.噪音暴露: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引起耳鸣。即使白天暴露在噪音环境后,晚上安静时耳鸣也可能会更突出。一次性高强度噪音暴露,如爆炸声,也可能导致耳鸣。
5.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具有耳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使用后可能损伤内耳,引起耳鸣。耳鸣可能在用药过程中或停药后一段时间出现。
二、针对耳朵晚上嗡嗡响,有以下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可增加内耳血流量,改善内耳微循环,缓解耳鸣症状。
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能促进神经髓鞘合成,营养内耳神经,对耳鸣有一定治疗作用。
2.物理治疗:耳鸣习服疗法,通过使用耳鸣治疗仪,发出与耳鸣声音频率相近的声音,帮助患者逐渐适应耳鸣,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
3.心理治疗: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耳鸣的患者,可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认知和情绪反应,缓解耳鸣带来的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在生活方式调整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避免熬夜。熬夜会使身体疲劳,加重耳鸣症状。
2.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食物摄入,过多的盐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增加富含维生素B12、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肉类、海鲜等,有助于维持内耳正常功能。
3.避免噪音:尽量减少去嘈杂场所,如需前往,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
4.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内耳供血。
5.减轻压力: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若发现孩子晚上睡眠不安稳、频繁抓耳等异常表现,应警惕耳鸣可能,及时就医。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必须使用,应严格遵医嘱。
2.孕妇: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加重耳鸣。孕妇应避免自行用药,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合适的缓解措施。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可适当听舒缓音乐,转移对耳鸣的注意力。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与耳鸣相互影响。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用药。若耳鸣症状加重,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老年人听力可能下降,耳鸣可能掩盖听力下降,需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