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是属于甲类还是乙类

一、新型冠状病毒最初的分类情况
新型冠状病毒在2020年1月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但是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这是基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特征进行综合评估后做出的分类判定。从流行病学角度看,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按照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能更有效地阻止其传播蔓延。
二、相关依据及考量因素
1.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一开始被纳入乙类传染病范畴,但鉴于其传播能力和对公众健康构成的重大威胁,参照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来管理,比如需要进行及时的疫情报告、密切的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严格的疫区管控等。
2.疾病传播特性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传播速度较快,在人群中容易造成较广泛的传播扩散。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像隔离治疗传染源、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对疫点进行严格消毒等,能够更有力地阻断其传播链条。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来说,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感染后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健康风险,按照甲类传染病防控能更好地保障包括这些特殊人群在内的全体人群健康。从生活方式角度,无论何种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环境中,严格的甲类防控措施能减少所有人感染的机会。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病情恶化的风险相对更高,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能尽早发现、尽早干预,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