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介入治疗是什么意思

肝介入治疗的定义
肝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械对肝脏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治疗方法。它主要包括经动脉介入治疗和经静脉介入治疗等。
经动脉介入治疗
原理:利用血管造影技术找到供应肝脏肿瘤等病变的动脉血管,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或者注入栓塞剂阻塞肿瘤血管,达到局部治疗的目的。例如,对于肝癌,将化疗药物通过肝动脉注入肿瘤区域,使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升高,增强抗肿瘤效果,同时减少全身化疗的毒副作用;注入栓塞剂如碘化油等,可阻塞肿瘤血管,使肿瘤缺血坏死。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等,也可用于部分肝血管瘤等良性病变的治疗。
经静脉介入治疗
原理:通过静脉途径对肝脏病变进行干预。比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在颈静脉和肝静脉之间建立一个人工的分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治疗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肝介入治疗的优势
创伤小: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肝介入治疗只需通过微小的穿刺创口,对机体的创伤明显减小,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例如,开腹手术可能需要较长的切口,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更长,而肝介入治疗术后一般1-3天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也相对较短。
可重复性:如果第一次肝介入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者病情有变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次进行介入治疗,多次治疗之间一般不会有严重的机体功能障碍等问题。
局部效果好:对于肿瘤病变,能够将药物或栓塞剂精准输送到病变局部,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如对于肝癌的介入治疗,局部药物浓度可比全身化疗高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从而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
肝介入治疗的局限性
可能存在并发症:
-穿刺相关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等,一般通过压迫等简单处理即可缓解,但对于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可能风险更高。例如,本身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肝介入治疗后穿刺部位出血的风险增加,需要在术前充分纠正凝血功能。
-栓塞后综合征:多见于肝癌介入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是由于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通常可以通过对症治疗缓解,如使用退热药物、止痛药物等。
-肝功能损害:频繁的肝介入治疗可能会对肝脏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导致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等。对于本身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如患有肝硬化且Child-Pugh分级为B级或C级的患者,肝介入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可能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甚至导致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对于一些全身情况极差,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等患者,可能无法耐受肝介入治疗。例如,患者合并有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严重下降,无法耐受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屏气等操作,或者患者肾功能衰竭,无法代谢介入治疗中使用的药物等,就不适合进行肝介入治疗。
不同人群肝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肝脏疾病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涉及肝介入治疗,由于儿童的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例如,儿童在肝介入治疗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且药物代谢等方面与成人有差异,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肝功能、生命体征等指标,同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因素,尽量减轻其治疗过程中的恐惧等情绪。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进行肝介入治疗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基础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紧张等因素诱发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需要在术前做好心血管方面的准备,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改善心肌供血等。同时,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缓慢,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等。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肝介入治疗时需要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于可能涉及腹部穿刺等操作的情况,要注意月经期间的卫生等问题,避免增加感染等风险。另外,女性患者如果处于妊娠期,一般禁忌肝介入治疗,因为介入治疗中的射线等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而非妊娠期女性则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