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情况引起的用不用做胃镜

一、需要做胃镜的情况
1.消化系统症状相关
-上腹部不适:若成人出现长期反复的上腹部隐痛、胀痛、烧灼样痛等,且原因不明,比如持续时间超过1-2周,经过一般对症处理无明显缓解,可能需要做胃镜。例如,一些慢性胃炎患者症状反复发作,通过胃镜可以观察胃黏膜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糜烂、萎缩等病变。对于儿童,如果出现反复的腹痛,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仍不能明确病因,也可能需要考虑胃镜检查,但要充分评估儿童的耐受性等情况。
-吞咽困难或胸骨后疼痛:成人出现吞咽困难,可能是食管或胃部病变引起,如食管癌早期可能表现为吞咽时有异物感、进行性吞咽困难,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和胃内情况,取组织活检明确诊断。儿童若出现吞咽困难,需考虑先天性食管畸形等可能,也可能需要胃镜检查来明确。胸骨后疼痛伴有吞咽不适的成人,胃镜有助于排查食管溃疡、食管肿瘤等疾病。
-呕血或黑便:这是较为严重的情况,成人出现呕血,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黑便提示有消化道出血,出血量较少时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出血量较多时表现为黑便。胃镜可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如看到溃疡底部有活动性出血点等情况。儿童出现呕血或黑便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也需要通过胃镜等检查来明确病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胃黏膜病变等。
2.疑似消化系统疾病筛查
-溃疡病复查:对于已经确诊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胃镜,以观察溃疡的愈合情况、是否有复发等。一般在治疗后4-8周左右复查胃镜,成人如此,儿童如果有相关溃疡病史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考虑复查胃镜。
-胃部息肉:发现胃部有息肉时,需要通过胃镜进行进一步处理,如息肉切除等,同时胃镜检查可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炎性、腺瘤性等,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通过胃镜及时处理很重要。儿童胃部息肉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现也需要遵循相应的诊疗流程。
-胃癌高危人群筛查: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长期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成人,需要定期进行胃镜筛查。一般建议40岁以上有胃癌高危因素的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对于儿童,如果有家族性胃肠道肿瘤遗传综合征等情况,也可能需要在特定年龄开始进行胃镜筛查,但要根据具体的遗传综合征类型等综合评估。
二、不需要做胃镜的情况
1.症状较轻且可通过其他检查初步判断
-偶发的轻度消化不良:成人偶尔出现一次上腹部胀满、轻度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通过病史询问、简单的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等)、腹部B超等检查,初步排除严重疾病后,可能不需要立即做胃镜。例如,因进食过多油腻食物后出现的轻度消化不良,经过调整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后症状缓解,可先观察。儿童偶尔出现的轻度消化不良,如因短时间内进食较多零食导致的,可先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等非侵入性方法处理,不一定马上做胃镜。
-一般的胃肠功能紊乱:成人因精神紧张、生活节奏改变等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间断的腹痛、腹泻或便秘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粪便常规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不需要做胃镜。儿童因情绪因素等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如学习压力大导致的胃肠不适,在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后,可先采取心理疏导、调整生活规律等措施,不一定急于做胃镜。
2.特殊人群的谨慎情况
-高龄体弱老人:对于非常高龄且身体状况极差、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重度贫血等)的老人,如果出现的症状相对较轻,经过评估做胃镜的风险大于可能的获益时,可不做胃镜。例如,一位90岁的老人,有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明显,仅表现为轻度上腹部不适,此时做胃镜可能会加重其心肺负担等风险,可选择其他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初步评估。
-儿童耐受性差且病情不紧急:对于年龄较小、不能配合胃镜检查的儿童,如果病情不紧急,如轻度的功能性胃肠病等,可先采取保守治疗等方法,待儿童能够较好配合时再考虑是否进行胃镜检查。比如1-2岁的幼儿,因轻度腹泻等情况,先通过调整饮食、药物对症处理等,等年龄稍大一些、能够配合检查时再决定是否做胃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