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什么意思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什么意思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是宫颈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中常见的一种异常表现,通常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从病理学角度看,它代表宫颈上皮细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处于相对较轻的病变阶段。
一、相关因素
HPV感染:多数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HPV16、18型等。HPV病毒的基因组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影响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从而导致上皮细胞发生病变。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染HPV的概率有所不同,年轻女性由于生殖道免疫功能相对活跃但HPV暴露机会增多等因素,感染HPV进而出现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等)的人群,机体免疫力可能受到影响,也会增加HPV持续感染并发展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可能性。有高危性行为史的人群感染HPV风险也会升高,进而增加出现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几率。
生物学行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细胞异型性主要局限于上皮的下1/3-2/3区域,细胞分化相对较好,生长较为缓慢,一般不会很快进展为更高级别的病变,但也有少数会逐渐进展。对于有基础宫颈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宫颈炎症等情况,局部微环境改变可能使得上皮细胞更容易受到HPV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二、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涂片,经巴氏染色等方法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在细胞学上表现为细胞轻度异型,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增粗等,但相对较局限。不同年龄女性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频率有所差异,一般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进行该项检查,如21-29岁女性可每3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30-65岁女性可联合HPV检测每5年进行一次筛查等。
阴道镜检查:当宫颈细胞学检查提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时,需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阴道镜可放大宫颈上皮图像,观察宫颈上皮血管、形态等变化,有助于发现可疑病变部位并进行定位活检。对于妊娠期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时要特别谨慎,需充分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对妊娠的影响,一般在充分告知风险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
组织活检:在阴道镜下可疑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确诊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切片观察上皮细胞的层次、异型程度等情况来明确诊断。对于老年女性,由于其宫颈局部组织可能出现萎缩等变化,在进行组织活检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造成过多损伤,同时要关注活检后出血等情况的观察和处理。
三、处理及转归
随访观察:多数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尤其是免疫力正常的年轻女性。对于确诊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如果HPV检测为低危型且病变较局限,可选择定期随访观察,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宫颈细胞学和HPV。不同年龄患者随访间隔可适当调整,年轻患者可相对更密切观察病变变化,而年龄较大且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和病变进展风险来确定随访频率。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症状,如是否出现阴道异常出血、排液等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进一步检查。
治疗干预:如果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持续存在或有进展倾向时可考虑治疗。对于合适的患者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通过破坏病变上皮组织使其坏死脱落,从而让正常上皮再生。在治疗时要考虑患者的生育需求等因素,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要选择对宫颈弹性等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避免治疗后宫颈瘢痕形成影响分娩。对于合并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且病变范围较广的患者,也可考虑行宫颈锥切术等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患者生殖功能等的影响。
总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是宫颈病变的一个中间阶段,需要结合HPV检测、患者年龄、生育需求、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个体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