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菌感染皮肤病的症状

皮肤损害表现
红斑: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出现红斑,其形态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例如,体癣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边缘隆起,中心趋于消退。这是因为真菌在皮肤内生长繁殖,刺激皮肤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从而出现红斑。不同种类的真菌引起的红斑在颜色、范围上可能略有差异,如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红斑可能相对较红且范围较广。
丘疹:可见到皮肤表面有小的隆起性病变,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丘疹可能是真菌感染的早期表现之一,例如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花斑癣,早期可出现淡褐色或白色的细小丘疹。丘疹的形成是由于真菌感染导致皮肤局部的炎症细胞浸润,使皮肤组织隆起。
水疱:皮肤可出现含有液体的小泡,水疱的大小不等。如手足癣中,水疱型手足癣表现为在手掌、足底或指(趾)间出现深在性水疱,疱液清澈。这是因为真菌在皮肤角质层内生长,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水疱。水疱的存在会给患者带来瘙痒等不适,尤其是当水疱破裂后可能会引起继发感染。
鳞屑:皮肤表面出现片状的角质增生脱落物。例如,头癣患者的头皮可出现灰白色鳞屑,这是由于真菌侵犯头皮角质层,导致角质层异常增生和脱落。鳞屑的产生与真菌代谢产物刺激皮肤,使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角化不全有关。不同部位的真菌感染引起的鳞屑在外观上可能有所不同,如足部真菌感染引起的鳞屑可能较厚且伴有异味。
不同部位真菌感染皮肤病的特殊表现
头癣:儿童相对更易患头癣,除了上述红斑、丘疹、鳞屑等表现外,还可出现脱发。这是因为真菌侵犯毛囊,导致毛囊破坏,影响毛发的生长。头癣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癣等类型,黄癣可形成碟形黄痂,白癣初期为白色鳞屑性斑片,边缘有卫星状小鳞屑斑,黑癣则表现为头皮点状丘疹,渐扩大成鳞屑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
手足癣:
-水疱鳞屑型:主要表现为在手掌、足底或指(趾)间出现水疱,水疱干涸后形成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这与手足部位汗腺丰富,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有关,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手足癣的发病风险。
-角化过度型:常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裂,一般瘙痒不明显。由于皮肤长期受到真菌的慢性刺激,导致角质层过度增生。
-浸渍糜烂型:多发生在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常伴有恶臭。这是因为指(趾)间部位容易潮湿,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长期浸水等生活方式可诱发该型手足癣。
体癣和股癣:体癣是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则是发生在腹股沟、会阴和肛周的皮肤癣菌感染。体癣初起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环状或多环状。股癣的表现与体癣类似,但由于腹股沟部位温暖潮湿,皮疹往往更具对称性,且瘙痒通常较为明显,患者的生活方式如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等可能加重局部的潮湿环境,促进真菌生长。
全身症状及伴随表现
瘙痒:是真菌感染皮肤病常见的伴随症状,程度可轻可重。瘙痒是由于真菌代谢产物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的。患者往往会不自觉地搔抓,而过度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引起继发感染等问题。不同部位的真菌感染引起的瘙痒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足癣的瘙痒通常较为剧烈,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或活动后。
继发感染:长期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后,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此时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等表现。例如,手足癣患者搔抓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出现局部化脓性炎症,严重时可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这是因为皮肤破损后,细菌容易侵入受损的皮肤组织,而真菌感染本身也可能削弱皮肤的防御功能,增加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继发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更加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搔抓。
免疫相关表现: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真菌感染皮肤病可能表现得更为严重和顽固。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皮肤局部的高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真菌感染的症状可能更重,如体癣范围可能更广,病情更难控制。这是因为高血糖环境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物质,同时免疫功能也受到影响,导致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