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刚刚俩个鼻孔流鼻血是啥原因

一、双侧鼻孔同时流鼻血的常见原因
1.局部因素
鼻腔黏膜干燥:在干燥的环境中,如长期处于空调房间、气候干燥地区,鼻腔黏膜水分流失,变得脆弱易出血。老年人鼻腔黏膜生理性萎缩,分泌功能减退,更易因干燥出血。经常挖鼻孔、用力擤鼻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损伤鼻腔黏膜,破坏其完整性,增加出血风险。
鼻部创伤:外力撞击,如运动时碰撞、意外摔倒等,可直接损伤鼻黏膜、血管甚至鼻骨,导致双侧鼻出血。医源性损伤,如鼻腔手术、鼻腔填塞物取出不当等,也可能引发鼻出血。
鼻部炎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刺激,会使鼻黏膜处于充血、肿胀状态,黏膜下血管扩张,容易破裂出血。过敏性鼻炎患者频繁打喷嚏,会使鼻腔压力骤升,也易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
鼻腔异物:儿童玩耍时将小物件塞入鼻腔,未及时取出,异物长期刺激鼻黏膜,可引起黏膜糜烂、出血。
鼻腔、鼻窦肿瘤:鼻腔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等良性肿瘤,以及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侵犯破坏周围血管,可导致鼻出血。
2.全身因素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鼻腔内血管压力增大,易破裂出血。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也容易引发鼻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下降;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凝血机制出现障碍,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鼻出血,且往往出血不易止住。
内分泌失调:女性在经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鼻黏膜血管扩张,容易发生鼻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
其他全身性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会抑制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风险。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肾脏对药物和代谢产物排泄障碍,都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
二、诊断方法
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鼻出血的频率、出血量、出血诱因、既往病史(如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用药史、家族史等。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如是否有挖鼻习惯、工作环境是否干燥等。
2.体格检查
前鼻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鼻腔前部黏膜、鼻中隔、下鼻甲前端等部位,查看是否有黏膜糜烂、出血点、新生物等。
鼻内镜检查:能更全面、清晰地观察鼻腔和鼻咽部,发现隐蔽部位的出血点、病变,如鼻窦开口处、嗅裂区等。
全身检查:测量血压,了解是否存在高血压;检查皮肤、牙龈等部位是否有出血点或瘀斑,初步判断凝血功能;必要时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排查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
三、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保持冷静,避免紧张,因为情绪紧张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出血。患者应坐位或半卧位,头略向前倾,不要后仰,以免血液流入咽部,刺激胃部引起呕吐。
用手指捏紧双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多数情况下可使出血停止。同时可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前额和颈部,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2.局部处理
烧灼法:对于反复少量出血且出血点明确的患者,可在鼻内镜下找到出血点,使用化学药物(如硝酸银)或电凝等方法烧灼出血点,封闭血管,达到止血目的。
填塞法:当出血较剧烈,无法明确出血点或出血部位较深时,可采用鼻腔填塞。常用的填塞材料有凡士林油纱条、膨胀海绵等。填塞时要注意填塞紧密,避免遗留死腔,但也要注意避免填塞时间过长引起鼻腔黏膜压迫性坏死等并发症。
3.全身治疗
止血药物:常用的有酚磺乙胺、氨甲环酸等,可促进凝血,减少出血。
对因治疗:如因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应积极控制血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到血液科进行专科治疗;内分泌失调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内分泌。
四、预防措施
1.保持鼻腔湿润: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滋润鼻腔黏膜,尤其是在干燥季节或干燥环境中。室内可使用加湿器,提高空气湿度。
2.纠正不良习惯:避免挖鼻孔、用力擤鼻等损伤鼻腔黏膜的行为。
3.积极治疗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等,控制炎症,减少鼻黏膜充血、肿胀。
4.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平稳;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要定期复查,规范治疗。
5.饮食调整:多吃富含维生素C、K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和正常凝血功能。
五、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
儿童鼻出血多因鼻腔异物、挖鼻等局部原因引起。家长应教育儿童不要将异物塞入鼻腔,纠正挖鼻习惯。若怀疑有鼻腔异物,不要自行盲目取出,应及时就医,避免损伤鼻腔。儿童鼻出血时,家长要保持冷静,按正确方法进行压迫止血,避免因惊慌导致儿童更加紧张。
儿童鼻腔黏膜娇嫩,在进行鼻腔填塞等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对于反复鼻出血的儿童,要及时就医排查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因素。
2.老年人
老年人鼻出血常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有关。老年人要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血脂,定期体检,监测血压、凝血功能等指标。鼻出血时,因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出血可能较凶猛,且不易止血,应尽快就医。
老年人鼻腔黏膜萎缩,感觉功能减退,对鼻腔干燥等不适可能不敏感,家人要关注老年人鼻腔情况,督促其保持鼻腔湿润。
3.孕妇
孕妇鼻出血可能与孕期内分泌变化有关。鼻出血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先采取压迫止血、冷敷等一般处理方法。若出血不止,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法。
孕妇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湿润,避免用力擤鼻、挖鼻。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增强血管弹性。
4.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人群
这类人群本身凝血功能异常,鼻出血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平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鼻出血时,出血往往不易止住,应尽快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外伤,减少出血风险。在进行鼻腔检查、治疗等操作前,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以便医生做好预防出血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