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身体酸痛是怎么回事
一、肌肉劳损
1.成因及影响因素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的弹性、力量和恢复能力会逐渐下降。中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出现早上起床身体酸痛的情况,因为其肌肉组织的代谢功能减弱,修复损伤的能力降低。例如,一项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肌肉功能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的肌肉力量平均每年下降约1%-2%,肌肉弹性也有所降低,在长时间活动或睡眠后更易出现酸痛。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不良姿势,会使特定肌肉群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年轻人如果长时间玩游戏、长时间弯腰做家务等,也可能导致肌肉劳损。比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IT从业者,颈部、肩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收缩状态,经过一夜睡眠后,肌肉的紧张状态未得到缓解,早上就容易出现身体酸痛。
-病史方面:有既往肌肉损伤史的人,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再次活动后更容易出现酸痛。比如曾经有过严重运动损伤恢复后的人群,其肌肉的力学稳定性不如常人,早上起床时可能因肌肉的轻微收缩或拉伸而出现酸痛。
-具体表现:肌肉劳损时,肌肉会有僵硬感,活动后酸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休息后又会加重。疼痛部位多与长时间使用的肌肉群相关,如颈部、肩部、腰部、背部等。
2.应对措施:改善不良姿势,定时进行肌肉放松活动,如定时做颈部转动、肩部伸展、腰部扭转等动作。可以通过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等,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缓解肌肉疲劳。对于疼痛较明显的部位,可以进行局部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二、睡眠姿势不当
1.成因及影响因素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对睡眠姿势的适应和耐受不同。儿童的骨骼和肌肉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不合适的睡眠姿势可能影响其身体发育,但相对而言,儿童自我调整睡眠姿势的能力较强;老年人睡眠时肌肉松弛,更易因睡眠姿势不当导致身体某部位受压过久而出现酸痛。例如,老年人睡眠时如果长期保持一侧卧位且姿势固定,可能会导致一侧肩部、颈部肌肉受压,早上起床出现酸痛。
-生活方式方面:有些人习惯在睡眠中频繁翻身,而有些人则长期保持一种固定姿势。喜欢趴着睡的人,会使颈部和腰部处于非正常弯曲状态,容易导致这些部位的肌肉和关节受到压迫,早上起床身体酸痛的概率较高。比如,一些习惯趴着睡觉的上班族,由于白天工作劳累,晚上睡眠时仍保持趴着睡的姿势,会加重颈部和腰部的压力,早上起床就会感觉身体酸痛。
-病史方面:有脊柱疾病病史的人,睡眠姿势不当更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导致身体酸痛。比如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的人,睡眠时如果姿势不当,可能会刺激神经根,引起腰部及下肢的酸痛。
-具体表现:因睡眠姿势不当引起的身体酸痛,疼痛部位与受压部位相关。如趴着睡导致颈部酸痛,侧卧位时一侧肩部酸痛等。
2.应对措施:选择合适的睡眠姿势,一般建议仰卧位或侧卧位交替。仰卧位时可在膝盖下方垫一个薄枕头,保持腰部的正常生理曲度;侧卧位时可在两膝之间夹一个薄枕头,保持脊柱的正直。同时,要注意保持睡眠环境舒适,减少因睡眠姿势不自主改变的情况。
三、受冷着凉
1.成因及影响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冷着凉。婴幼儿在睡眠中如果被子盖得薄或室内温度过低,很容易受冷,导致肌肉收缩,早上起床身体酸痛;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对寒冷的耐受能力降低,夜间睡眠时如果保暖不当,也容易受冷着凉出现身体酸痛。例如,冬季夜间室内温度低于18℃时,老年人睡眠时如果没有盖好被子,就容易受冷,早上起床会感觉全身肌肉酸痛。
-生活方式方面:夜间睡眠时开窗通风、空调温度过低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身体受冷着凉。年轻人如果在夏季夜间长时间吹空调且温度过低,或者冬季衣着单薄睡觉,都容易受冷。比如,夏季夜间在空调房内睡觉,只穿短裤背心,没有做好保暖,就容易受冷,早上起床出现身体酸痛。
-病史方面:有风湿性疾病病史的人,对寒冷更加敏感,受冷后更容易出现身体酸痛。比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寒冷刺激会加重关节及周围肌肉的炎症反应,导致早上起床身体酸痛加重。
-具体表现:受冷着凉时,肌肉会因寒冷刺激而收缩,可能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还可能伴有怕冷、寒战等症状。疼痛部位一般没有特定指向,可能是全身性的,也可能是局部肌肉群。
2.应对措施:保持睡眠环境温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较为合适。睡眠时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和室内温度合理增减被褥。夜间如果感觉寒冷,可以适当增加衣物或调整被褥。对于已经出现酸痛的部位,可以进行局部热敷,同时多喝温水,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驱寒,缓解肌肉因寒冷引起的收缩和酸痛。
四、关节炎
1.成因及影响因素
-年龄方面:许多关节炎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如骨关节炎。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滑膜等关节结构也会发生退变,50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而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30-50岁人群,不过老年人患病后症状可能更严重。例如,骨关节炎患者中,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50%,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高达80%。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过度使用关节,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运动爱好者过度运动等,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增加患关节炎的风险。比如长期从事搬运工作的人群,膝关节、髋关节等承重关节长期受到较大压力,更容易患上骨关节炎。
-病史方面:有家族遗传关节炎病史的人,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比如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人,其患病概率比普通人高2-3倍。此外,曾经有关节外伤史的人,关节结构受到破坏,日后患关节炎的可能性增大。比如关节曾经受过骨折、韧带损伤等外伤的人,随着年龄增长或再次受到应力刺激,更容易出现关节炎相关症状,早上起床时关节周围肌肉可能因关节炎症而出现酸痛。
-具体表现:关节炎引起的身体酸痛具有关节特异性。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常累及小关节,如手指关节、手腕关节等,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早上起床时僵硬感明显,活动后可稍缓解,但持续时间较长;骨关节炎多见于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上下楼梯时疼痛加重,早上起床时关节周围肌肉可能因关节的炎症反应而出现酸痛。
2.应对措施:对于关节炎患者,要注意关节的休息,避免过度使用关节。可以进行适度的非负重关节活动,如游泳,游泳时水的浮力可以减轻关节的负重,同时锻炼关节周围肌肉。对于疼痛明显的关节,可以使用辅助器具,如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可以使用拐杖减轻膝关节的负担。如果疼痛严重,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关节受冷刺激,寒冷会加重关节炎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