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狂犬病

一、了解暴露史
1.动物接触情况:明确是否有被疑似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如猫、狗等)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等暴露情况。若有被这类动物接触过,尤其是动物出现异常表现(如狂躁、流涎等),则增加了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基础。不同年龄人群暴露后风险评估不同,儿童由于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弱,被动物接触后更需重视;老年人可能因反应相对迟缓,对暴露的感知可能不敏锐,但同样需要关注。
二、观察临床症状表现
1.前驱期表现:多数患者在感染狂犬病病毒后会经历前驱期,一般持续1-4天。此阶段可能出现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会有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伤口部位可能有疼痛感或异样感觉(如麻木、痒、痛及蚁走感等)。不同性别在前驱期症状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不同可能影响症状感知,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者可能对身体不适的敏感度因习惯而有差异。
2.兴奋期表现:进入兴奋期后,患者会出现高度兴奋,突出表现为恐水、怕风。水、风、光、声等刺激均可引起咽肌痉挛,患者口渴但不敢饮水,见水、闻流水声甚至听到提及水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同时,还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可达38-40℃)、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表现,部分患者有精神失常、幻听幻视等情况。
3.麻痹期表现: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及时就医评估
若有可疑的动物暴露史且出现上述相关神经精神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结合暴露史、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会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取患者唾液、脑脊液、角膜印片等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等)来明确是否感染狂犬病。不同病史人群就医时需详细告知医生既往健康状况、动物接触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