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有时发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神经受压
1.颈椎病
-发病机制: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会压迫神经根。颈椎的退变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长期伏案工作、不良的坐姿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加速颈椎退变。例如,长期低头看手机、电脑的人群,颈椎长期处于前屈姿势,椎间盘受到的压力增大,容易发生退变突出,进而压迫神经根。当神经根受到压迫时,神经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现手部发麻的症状,同时可能伴有颈部疼痛、上肢无力等表现。
-人群特点:中老年人相对高发,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中患颈椎病导致手麻的情况也逐渐增多,尤其是长期从事低头工作的人群。
2.肘管综合征
-发病机制: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处受到卡压。常见原因包括肘部骨折、肘关节脱位、长期肘部重复性动作等。例如,经常打网球、高尔夫球的人,肘部反复的屈伸动作可能导致尺神经受到磨损和卡压;肘部骨折后如果复位不良,也可能压迫尺神经。尺神经受压后,会影响手部尺侧(小指及环指尺侧半)的感觉,出现手麻症状,还可能伴有手部肌肉无力、萎缩等表现。
-人群特点:从事肘部重复性劳动的人群以及有肘部外伤史的人群易患。
3.腕管综合征
-发病机制: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卡压。腕管是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组成的一个骨性纤维管道,当腕部过度使用、外伤、类风湿关节炎等原因导致腕管内组织水肿、增生,就会压迫正中神经。长期使用键盘、鼠标的办公人群,由于手腕频繁屈伸,容易引起腕管内压力变化,导致正中神经受压。正中神经受压后,会出现手部桡侧(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桡侧半)的麻木,还可能伴有手部精细动作受限等表现。
-人群特点:长期从事手部精细劳动、手腕活动频繁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键盘录入员等较为常见。
二、血液循环障碍
1.动脉供血不足
-发病机制:上肢动脉发生狭窄或堵塞会导致手部供血不足。常见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例如,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更高。动脉供血不足时,手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出现发麻的感觉,还可能伴有手部皮肤温度降低、苍白等表现。
-人群特点: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易患。
2.静脉回流受阻
-发病机制:上肢静脉回流受到阻碍,如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与长期卧床、上肢骨折、恶性肿瘤等因素有关。长期卧床的患者,肢体活动减少,血液流速减慢,容易形成血栓;上肢骨折后,局部血管损伤,也可能诱发血栓形成。静脉回流受阻时,手部血液淤积,会出现手麻症状,同时可能伴有手部肿胀、疼痛等表现。
-人群特点:长期卧床患者、上肢骨折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易患。
三、神经系统疾病
1.脑梗死
-发病机制:脑部血管发生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脑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等因素有关。心房颤动时,心脏内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堵塞血管。当脑部感觉中枢相关区域受到影响时,就可能出现手部发麻的症状,还可能伴有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表现。
-人群特点: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易患。
2.吉兰-巴雷综合征
-发病机制: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周围神经损害。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是感染等因素触发了自身免疫反应,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周围神经。患者常先出现四肢无力,逐渐加重,同时可伴有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出现手麻等感觉异常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发病前常有感染病史。
四、其他因素
1.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发病机制:长期高血糖导致周围神经受损。高血糖会引起神经细胞代谢紊乱,神经纤维发生变性等改变。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时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部麻木,通常是对称性的,从手指末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还可能伴有手部感觉异常、疼痛等表现。
-人群特点: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的患者。
2.营养缺乏
-发病机制:如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维生素B12是神经髓鞘合成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时会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障碍(如恶性贫血患者胃肠道对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等原因可导致维生素B12缺乏。患者除了手麻外,还可能伴有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以及神经系统其他症状,如行走不稳等。
-人群特点:长期素食者、胃肠道疾病患者等易出现营养缺乏导致手麻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