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内科都做什么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可辅助判断有无贫血、感染、出血倾向等情况,如消化道出血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表现。
2.粪便常规+隐血试验: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的性状、有无寄生虫卵等,粪便隐血试验有助于排查消化道隐匿性出血,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溃疡、肿瘤等病变。
3.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项目,能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损伤等功能状态,对于评估肝胆系统疾病相关情况有重要意义,如肝炎患者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等异常。
4.血生化检查:如血糖、电解质等检测,可了解患者整体代谢及内环境情况,部分消化系统疾病可能影响血糖、电解质平衡,通过该检查能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5.肿瘤标志物检测:例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在辅助排查消化道肿瘤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但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单一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肿瘤。
二、影像学检查
1.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黏膜形态,能发现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还可在直视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有上腹部不适、吞咽困难、呕血、黑便等症状的患者适用,检查前需禁食6~8小时,老年人及心肺功能不佳者需评估能否耐受检查。
2.结肠镜检查:用于检查结肠和直肠的黏膜情况,可发现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病变,同样能取组织活检。适用于下腹部不适、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患者,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如口服泻药清洁肠道,妊娠期女性一般需谨慎进行该检查。
3.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等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结构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结石等,操作简便、无创伤,常用于排查胆囊炎、胆结石、肝囊肿、胰腺囊肿等疾病,检查前需空腹,以保证胆囊、胆管充盈良好。
4.腹部CT及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腹部脏器的细微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肝脏、胰腺、胆道系统的肿瘤、占位、炎症等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MRI检查对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有禁忌证,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等。
三、功能检查
1.尿素呼气试验:分为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具有无创、简便的特点,患者口服标记物后吹气即可完成检测,适用于怀疑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检测前需停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一段时间,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2.食管24小时pH监测: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端,连续24小时监测食管内pH值变化,可评估食管酸反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胃食管反流病,适用于有烧心、反酸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但胃镜检查阴性的患者,检查前需停用影响胃酸分泌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