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脾除湿的药

一、具有健脾除湿功效的常见中药及作用机制
(一)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其主要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神农本草经》记载“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中的茯苓多糖等成分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脾胃运化、利水消肿等作用,能通过改善脾胃对水湿的运化能力,减轻水湿内停所致的相关症状,如肢体浮肿、大便溏泄等。
(二)白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效,《本草汇言》云“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治脾虚湿困,消化迟滞,饮食少进”。其作用机制在于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调节脾胃对水液的代谢,帮助机体运化水湿,对于脾虚湿盛引起的倦怠乏力、食少腹胀、痰饮眩悸等有改善作用。
(三)薏苡仁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可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名医别录》谓其“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现代研究发现,薏苡仁油等成分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及促进脾胃运化水湿的作用,能改善脾虚湿盛导致的肢体困重、泄泻等表现,通过健脾作用增强机体对水湿的运化能力,从而减轻水湿内停相关症状。
二、特殊人群使用健脾除湿相关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属于特殊群体,使用健脾除湿药物需谨慎。部分具有较强健脾除湿作用的中药可能对子宫产生一定影响,增加流产等风险。若孕妇有脾虚湿盛相关症状,如乏力、浮肿、便溏等,应在医生详细评估孕期情况、胎儿状况后,权衡利弊选用相对安全的药物,且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自身及胎儿状况。
(二)儿童
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使用健脾除湿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应避免选用药性峻猛、不适合低龄儿童的健脾除湿药物。对于儿童脾虚湿盛表现,如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大便不调等,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提供易消化、健脾食物)、适度运动等方式改善,若需用药,需在专业儿科医生指导下选择经过儿科验证安全的药物,并严格把控用药剂量和疗程,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