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确定自己是不是新肺炎

一、症状表现方面
1.发热情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有发热表现,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部分患者以低热为主,也有患者体温超过38.0℃,但需注意,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发热,一些轻症或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发热不明显甚至不发热。不同年龄人群发热特点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发热情况多样,有的可突发高热,有的则是中低热;老年人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
2.呼吸道症状:常见症状有干咳,即无痰或少痰的咳嗽,部分患者会出现咳痰,还可能有鼻塞、流涕等类似普通感冒的呼吸道症状,但一般相较于普通感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呼吸道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等情况,严重时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不同性别在呼吸道症状表现上无显著本质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可能因接触病毒机会等不同而有症状出现早晚或轻重的区别,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在感染后呼吸道症状可能相对更易加重。
3.其他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还可能伴有味觉、嗅觉减退或丧失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可能全身症状更易加重,且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波动。
二、流行病学史方面
1.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是否到过疫情高发地区,或者是否接触过来自疫情高发地区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如果在发病前14天内有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或国外疫情严重地区的经历,那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人群的旅行史风险因活动范围和出行频率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可能更多受家庭成员旅行情况影响;老年人旅行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子女从疫情地区返回等情况也需关注。
2.聚集性发病情况:发病前14天内是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或者是否在小范围内出现2例及以上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的病例。如果所在家庭、工作场所等有聚集性发病情况,也需要高度怀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聚集性发病风险不同,比如经常参加大型聚集性活动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有固定工作场所且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的人群,如果同工作场所出现聚集性病例,感染风险也会增加。
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方面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见的血常规表现,但并非特异性指标,一些其他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表现可能有细微差别,儿童淋巴细胞计数相对较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可能相对更明显;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等因素,血常规变化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
-病原学检查:实时荧光RT-PCR检测鼻咽拭子、痰等标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可确诊。不同样本类型的检测阳性率可能有差异,痰液标本相对鼻咽拭子等可能更易检测到病毒核酸,但采集难度可能较大。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病原学检查结果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一定影响,但仍需按照规范进行检测。
2.影像学检查:胸部CT早期可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不同年龄人群胸部CT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肺部影像学改变可能相对更迅速,进展可能更快;老年人肺部基础情况不同,如有的可能有肺气肿等,影像学表现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通过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判断是否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等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及时按照当地防控要求进行上报,并前往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