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房结核是什么情况

一、定义
乳房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乳房组织引发的慢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属于肺外结核的一种。
二、病因
1.血行传播:身体其他部位存在结核病灶(如肺结核、肠结核等),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乳房组织,进而引发感染。
2.直接蔓延:邻近的结核病灶(如肋骨、胸骨结核等)直接蔓延至乳房,导致乳房结核发生。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乳房出现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与皮肤粘连,部分患者肿块可逐渐增大,若发生液化坏死则可形成寒性脓肿,脓肿破溃后会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溃疡。
2.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
2.临床表现观察:依据乳房肿块、窦道等局部表现及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可辅助诊断,若结果为强阳性提示有结核感染可能;血沉检查常增快,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4.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可发现乳房内的异常肿块及脓肿情况;乳腺钼靶检查有助于了解乳房组织的病变形态等;CT或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乳房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5.病理活检: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进行病理检查,若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性肉芽肿可确诊。
五、治疗
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需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抗结核治疗原则。对于形成脓肿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但手术需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谨慎实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使用抗结核药物时需谨慎评估,某些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不良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哺乳期女性:患病时需考虑哺乳对婴儿的影响以及药物通过乳汁对婴儿的潜在风险,可能需要调整抗结核药物种类或暂停哺乳,同时要加强婴儿的防护措施。
3.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影响药物代谢。
4.儿童患者:乳房结核在儿童中相对少见,若发生,抗结核治疗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结核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
七、生活方式建议
患者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加强营养,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防止结核杆菌传播给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