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要求做穿刺是什么情况

一、穿刺的常见情况及目的
(一)诊断方面
1.获取组织或液体样本
-肿瘤相关:当身体某部位发现可疑肿块时,如乳腺、肺部、甲状腺等部位的肿块,通过穿刺可以获取肿块的组织细胞。例如,肺部结节性质不明时,经皮肺穿刺活检能够获取病变组织,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研究表明,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部结节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从年龄因素看,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肺部结节的性质可能不同,儿童肺部结节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也需要通过穿刺等检查明确性质;对于老年人群,肺部结节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穿刺的必要性可能相对更突出。从性别角度,男性和女性肺部结节的常见病因可能有一定差异,但穿刺诊断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
-血液系统疾病:像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有时需要进行骨髓穿刺。骨髓穿刺可以获取骨髓液,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检查,来明确白血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对于儿童白血病患者,骨髓穿刺是诊断和评估病情的重要手段,通过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比例等情况,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骨髓穿刺时,操作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要确保安全和准确获取样本。
-感染性疾病:当怀疑有感染性疾病且通过常规检查难以明确病原体时,可能会进行穿刺。例如,怀疑化脓性关节炎时,穿刺关节腔获取关节液,进行涂片染色和细菌培养等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细菌感染以及具体的病原体,从而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合并关节感染时,进行关节穿刺的必要性更为重要,因为糖尿病患者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及时明确病原体并进行治疗至关重要。
(二)治疗方面
1.引流积液
-胸腔积液:当胸腔内有大量积液影响呼吸等功能时,需要进行胸腔穿刺引流。通过穿刺将胸腔内的积液抽出,缓解患者胸闷、气短等症状。同时,抽出的积液可以进行化验,明确积液的性质是渗出液还是漏出液,协助诊断病因。对于老年患者伴有胸腔积液时,进行胸腔穿刺引流需要注意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心肺储备功能较差,大量抽液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等加重。对于儿童胸腔积液,穿刺引流时要严格控制抽液速度和量,防止发生纵隔摆动等严重并发症。
-腹腔积液:腹腔积液过多时,可通过腹腔穿刺引流。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腹胀等症状,另一方面抽取腹水进行检查,如腹水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腹水产生的原因,是肝硬化腹水、恶性肿瘤腹膜转移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水等。对于患有肝硬化的老年患者出现大量腹腔积液时,穿刺引流是缓解症状的重要措施,但在操作前后需要注意患者的电解质平衡等情况,因为大量放腹水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
二、穿刺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过程简述
1.准备工作:医生会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铺巾等操作,通常会使用局部麻醉药物进行麻醉,以减轻穿刺时的疼痛。例如,进行肺穿刺时,会在穿刺部位注射局麻药。
2.穿刺操作:根据不同的穿刺部位,使用相应的穿刺针进行穿刺。如经皮肺穿刺时,医生会在影像设备(如CT)引导下准确将穿刺针刺入病变部位获取组织或液体。
(二)注意事项
1.患者方面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查等,因为穿刺可能会导致出血,所以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穿刺风险较高。对于儿童患者,要安抚儿童的情绪,使其配合操作;对于老年患者,要了解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等,评估穿刺风险。
-术后护理:穿刺后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是否有出血、渗液等。对于进行胸腔穿刺引流的患者,要观察呼吸情况等;对于骨髓穿刺的患者,要注意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等。不同年龄和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护理重点不同,儿童患者要防止其搔抓穿刺部位,老年患者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等。
2.操作医生方面:操作医生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止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在影像引导下进行穿刺时,要准确把握穿刺针的进针深度和角度等,确保穿刺成功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医生要求做穿刺是为了明确疾病的诊断或进行治疗,不同的穿刺情况有其相应的目的和操作要求,在穿刺前后患者和医生都需要遵循相应的注意事项,以确保穿刺的安全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