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尿又叫什么

一、速尿的别名
速尿的通用名为呋塞米,它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别名,如呋喃苯胺酸、利尿磺胺等。在医学领域和药品说明书等正式资料中,呋塞米是最常使用的名称,而速尿则是临床实践中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较为常用的简称,呋喃苯胺酸、利尿磺胺等别名相对使用频率较低,但同样在一些早期的医学文献或特定地区有所提及。
二、速尿的相关衍生内容
1.药理作用
速尿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通过抑制该部位的钠钾氯同向转运体,从而抑制氯化钠的重吸收,影响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这种作用使得大量的钠离子、氯离子以及水分排出体外,可迅速减轻水肿症状。同时,由于其对肾脏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影响,能增加肾血流量,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的少尿有一定改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使用速尿,可有效减轻水肿,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2.临床应用
水肿性疾病:包括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等。例如对于心力衰竭导致的水肿,速尿可迅速减轻水肿症状,缓解心脏的前负荷。在肾性水肿中,无论是急性肾小球肾炎还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速尿都有较好的利尿消肿效果。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合理使用速尿可减少腹水,改善患者的腹胀等不适症状。
高血压: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速尿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但在高血压伴有肾功能不全或对其他降压药物效果不佳时,可与其他降压药联合使用,增强降压效果。
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速尿通过快速利尿,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从而缓解急性肺水肿。对于脑水肿患者,速尿能减轻脑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
3.不良反应
水电解质紊乱:这是速尿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由于其强大的利尿作用,可导致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等电解质紊乱。长期使用或剂量过大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等症状。有研究统计,在使用速尿治疗的患者中,约有10%2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钾血症。
耳毒性:大剂量静脉注射或长期使用速尿,可能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等耳毒性反应。尤其是与其他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时,耳毒性的发生风险更高。
高尿酸血症:速尿可抑制尿酸的排泄,导致血尿酸升高,长期使用可能诱发痛风发作。在临床观察中,使用速尿治疗的患者,血尿酸升高的发生率约为5%10%。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使用速尿时,由于其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因此,使用速尿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并且,由于儿童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与成人不同,在用药过程中要加强观察,如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肾脏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速尿的排泄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使用速尿可能进一步加重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老年人使用速尿时,剂量应适当减少,并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使用速尿可能导致胎儿电解质紊乱,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尤其是在妊娠早期,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较大。哺乳期妇女使用速尿后,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除非有明确的适应证且利大于弊,否则应避免使用速尿。若必须使用,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并考虑暂停哺乳。
4.有肾脏疾病病史者:本身有肾脏疾病的患者,肾脏功能已经受损,速尿虽然可用于治疗肾性水肿,但使用不当可能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例如,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若速尿使用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肾小管损伤。因此,这类患者使用速尿时,需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5.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如冠心病患者,速尿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心力衰竭患者虽然可能需要使用速尿减轻水肿,但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心脏功能和电解质水平,避免因利尿过度导致血容量不足,加重心力衰竭症状。所以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使用速尿时,需更加谨慎,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