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甲状腺低分化癌

一、甲状腺低分化癌是一种介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等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与未分化癌之间的恶性肿瘤。从病理学角度看,其肿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较于高分化癌,失去了甲状腺正常细胞的一些典型特征,呈现出较低的分化程度,细胞核异形性增加,核分裂象相对多见。这使得它的生物学行为比高分化癌更具侵袭性,但较未分化癌稍温和。
二、甲状腺低分化癌的特点
1.发病率:甲状腺低分化癌在甲状腺癌中所占比例相对不高,约占甲状腺癌的10%-15%,但其确切发病率可能因地域、种族及研究人群不同而有所差异。
2.发病年龄与性别: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4060岁人群。性别方面,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对甲状腺细胞的影响有关。
3.临床表现:初期症状常不明显,多以颈部无痛性肿块为首发表现,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出现声音嘶哑(侵犯喉返神经)、吞咽困难(侵犯食管)、呼吸困难(压迫气管)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肿大的淋巴结。
4.转移特点:较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同时也可经血行转移至肺、骨等远处器官,其中肺转移较为常见。远处转移的发生与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及分化程度等因素相关。
三、甲状腺低分化癌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颈部,了解甲状腺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但仅靠体格检查难以确诊,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2.超声检查: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手段。甲状腺低分化癌在超声下多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可见微钙化灶,血流信号丰富。超声还可评估颈部淋巴结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转移。
3.细针穿刺活检(FNA):通过细针穿刺甲状腺结节,获取细胞样本进行病理检查。虽然FNA对甲状腺低分化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有时因获取细胞量有限或细胞形态不典型,可能难以明确诊断,此时可能需要进行粗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
4.影像学检查:除超声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怀疑有远处转移的患者,还需进行全身PETCT检查,以明确转移灶的部位和范围。
四、甲状腺低分化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是甲状腺低分化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有转移等情况,可选择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全甲状腺切除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还需同时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以尽可能清除肿瘤组织,降低复发风险。
2.放射性碘治疗:部分甲状腺低分化癌仍保留一定的摄碘功能,术后可进行放射性碘治疗。通过口服放射性碘,使其被甲状腺癌细胞摄取,利用放射性碘发射的β射线破坏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放射性碘治疗可有效清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及隐匿的转移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靶向治疗:随着对甲状腺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了解,靶向治疗逐渐成为甲状腺低分化癌的重要治疗方法。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靶向药物,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这些药物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或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五、甲状腺低分化癌的预后
1.影响因素:甲状腺低分化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肿瘤的分期是重要的预后因素,分期越早,预后越好;分化程度越低,预后相对越差。此外,患者的年龄、是否有远处转移、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是否规范等也与预后密切相关。年轻患者、无远处转移且接受规范综合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2.生存情况:总体而言,甲状腺低分化癌的预后较甲状腺乳头状癌等分化良好的癌种差,但较未分化癌好。5年生存率约为50%70%,具体生存率因个体差异而异。长期随访对于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对手术及其他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的老年患者,可考虑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如姑息性手术结合靶向治疗等。同时,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及时处理治疗相关的并发症。
2.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低分化癌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其生物学行为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可能对甲状腺功能及颈部外观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需更加谨慎,尽量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减少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术后可能需要长期补充甲状腺激素,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此外,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心理关怀,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
3.孕妇:孕期发现甲状腺低分化癌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手术和放射性碘治疗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治疗方案的制定需综合考虑孕周、肿瘤的分期及进展情况等因素。对于早期肿瘤且病情相对稳定的孕妇,可考虑在孕中期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进展较快或已发生转移的患者,可能需要权衡利弊,提前终止妊娠并进行规范的抗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