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昏迷是什么原因
酒精摄入过量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酒精主要通过胃肠道吸收,然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其中大脑是对酒精最为敏感的器官之一。当大量饮酒后,酒精会抑制大脑皮层,随着摄入量的增加,抑制作用会逐渐向皮层下扩散,影响到小脑、脑干等部位。例如,酒精抑制小脑时,会导致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等;抑制脑干时,可能影响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体征的调节。一般来说,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08%-0.1%时,就可能出现醉酒表现,而当浓度进一步升高至0.3%-0.4%时,就很容易导致昏迷。不同人群对酒精的耐受性不同,一般而言,女性对酒精的耐受性相对男性更低,因为女性体内参与酒精代谢的乙醇脱氢酶活性相对较低,相同饮酒量下女性血液酒精浓度更容易升高。长期饮酒的人由于机体对酒精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耐受性会有所提高,但一次性大量饮酒时仍可能超出机体的代谢和耐受能力而导致昏迷。
低血糖反应
酒精会抑制肝脏的糖异生过程,影响血糖的正常调节。饮酒后,尤其是空腹饮酒时,肝脏储存的糖原很快被消耗,而新的糖原合成又受到酒精的抑制,从而容易引发低血糖。低血糖时,大脑缺乏足够的能量供应,就会出现昏迷等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本身血糖调节就存在异常,若在饮酒时没有合理搭配食物,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昏迷。糖尿病患者饮酒时需要特别注意监测血糖,并且最好在饮酒前适当进食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电解质紊乱
大量饮酒后,呕吐、腹泻等情况较为常见,这会导致体内电解质丢失,如钾、钠、氯等电解质失衡。例如,频繁呕吐会使大量含钾的消化液丢失,引起低钾血症,低钾血症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也可能影响神经肌肉的功能,进而引发昏迷。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电解质的调节能力下降,饮酒后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导致昏迷的情况。老年人饮酒时应注意适量,并且在饮酒前后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饮用一些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等。
诱发基础疾病急性发作
对于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饮酒可能诱发疾病急性发作而导致昏迷。例如,高血压患者饮酒后,酒精会使血管扩张,血压波动较大,严重时可能导致脑出血,从而引起昏迷;冠心病患者饮酒后,可能诱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脑部供血不足,也会出现昏迷。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严格限制饮酒,并且定期进行体检,控制基础疾病的病情,避免因饮酒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