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心源性栓塞

一、心源性栓塞的定义
心源性栓塞指的是心脏或心腔内产生的栓子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其他动脉,导致血管阻塞,进而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缺血、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病因之一。
二、心源性栓塞的常见病因
1.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时,左心房扩大,血流缓慢易形成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导致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的赘生物脱落也会造成栓塞。
2.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易在心房内瘀滞形成血栓,一旦脱落便引发栓塞。据研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栓塞风险是正常人5倍左右。
3.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导致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促使血栓形成。
4.先天性心脏病:如卵圆孔未闭,当右心压力高于左心时,静脉系统栓子可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系统导致栓塞。
三、心源性栓塞的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若发生脑栓塞,可突然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依据栓塞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2.其他系统表现:肺栓塞可致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肾栓塞会出现腰痛、血尿;肠系膜动脉栓塞有腹痛、恶心、呕吐等。
四、心源性栓塞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或MRI:可明确脑部是否存在梗死灶,MRI对早期脑梗死敏感性更高。
(2)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能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心脏内血栓、赘生物等。
(3)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清晰显示血管堵塞部位及程度,但为有创检查。
2.实验室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查,评估患者凝血状态,对判断血栓形成倾向有帮助。
五、心源性栓塞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抗凝药物: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抗凝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
(2)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生成,防止血小板聚集。
2.手术治疗
(1)取栓术: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可通过介入手术取出血栓,恢复血流。
(2)心脏原发病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修复卵圆孔未闭等。
六、心源性栓塞的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规范治疗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2.改善生活方式
(1)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过量影响凝血功能。
(2)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3)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控制体重。
3.抗凝治疗:对于有高栓塞风险患者,如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风险评估,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抗凝预防。
七、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用药时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华法林使用过程中更易出现出血风险,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并调整剂量。同时,因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差,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
2.儿童:儿童心源性栓塞相对少见,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一定风险。家长需关注孩子生长发育情况,若出现不明原因头痛、肢体无力等及时就医。治疗过程中,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不良影响药物,康复训练注重趣味性,提高孩子依从性。
3.孕妇:孕妇发生心源性栓塞风险增加,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孕妇。孕期用药需谨慎,华法林有致畸风险,可选择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时,定期产检,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4.有家族病史人群:此类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应定期体检,了解心脏及血管情况。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积极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