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痴呆症的学名

一、老年痴呆症的学名
老年痴呆症学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衍生内容
1.流行病学: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年龄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65岁以上人群每增加5岁,患病风险约增加1倍。女性由于寿命相对较长,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数通常多于男性。生活方式上,缺乏锻炼、长期吸烟、过度饮酒、高盐高脂饮食以及睡眠不足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家族病史者,遗传因素导致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2.发病机制:目前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与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多种病理过程相互作用有关。Aβ异常聚集形成淀粉样斑块,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形成神经纤维缠结,这些病理改变破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导致神经细胞功能障碍和死亡,进而引发认知功能下降。
3.临床表现:疾病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如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放置的物品等;中期除记忆障碍加重外,还会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定向力障碍,如迷路、不认识熟悉的人;晚期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肢体出现强直或屈曲瘫痪,最终因并发症而死亡。
4.诊断方法:临床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认知功能评估(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神经心理学测试。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可观察大脑结构改变,显示颞叶、海马萎缩;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检测大脑葡萄糖代谢情况及Aβ沉积。此外,脑脊液检测Aβ42、总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水平,对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5.治疗药物:常用药物有多奈哌齐,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增加大脑皮质乙酰胆碱含量,改善认知功能;美金刚,是一种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可调节谷氨酸活性,用于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6.生活方式建议:对于老年人群,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大脑血液循环,维持神经细胞活力。饮食方面,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橄榄油等富含抗氧化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饱和脂肪和糖的摄入。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对于已患病老人,家属应鼓励其参与社交活动,如下棋、唱歌等,延缓认知功能衰退。
7.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减弱,使用治疗药物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定期体检,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因行动不便,居住环境应保持整洁、无障碍,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有家族病史人群:此类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应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女性:因女性患阿尔茨海默病比例相对较高,除遵循一般生活方式建议外,可适当增加富含雌激素的食物摄入(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同时关注心理健康,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因为情绪因素可能影响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