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组化是什么

一、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的技术。它融合了免疫学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以及显微镜技术的精确性,在现代医学尤其是病理学诊断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1.免疫组化的原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含有特定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当把特异性的抗体引入组织样本中时,抗体就会与对应的抗原相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通过特定的显色系统,比如使用带有显色基团的标记物(酶标记、荧光标记等),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在显微镜下可见,从而能够对目标抗原进行观察和分析。例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体,在遇到特定底物时会发生显色反应,便于观察。
2.免疫组化的操作流程:首先是样本准备,包括组织的取材、固定、脱水、包埋等步骤,确保组织形态和抗原性得以保存。然后进行切片,一般切成厚度为35微米的薄片,并将其贴附在载玻片上。接着对切片进行预处理,目的是增强抗原的暴露,提高检测敏感性,比如采用抗原修复技术,常用的有微波修复、高压修复等方法。之后滴加一抗,一抗与组织中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再滴加二抗,二抗与一抗结合,起到放大信号的作用。最后通过显色系统使目标抗原呈现颜色,常用的显色剂如DAB(二氨基联苯胺)用于酶标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分析结果。
3.免疫组化的应用场景:
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特定抗原的表达情况,帮助判断肿瘤的来源、类型以及分化程度。例如,甲状腺癌的不同亚型,髓样癌降钙素表达阳性,而乳头状癌甲状腺球蛋白表达阳性,有助于准确分型。同时,对于一些形态学上难以鉴别的肿瘤,免疫组化可提供重要依据,如低分化癌与肉瘤的鉴别,癌通常上皮标记物(如CK)阳性,而肉瘤间叶标记物(如Vimentin)阳性。
肿瘤预后评估:某些抗原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预后相关。比如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达的患者,对内分泌治疗敏感,预后相对较好;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度表达提示预后较差,但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可显著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
指导肿瘤靶向治疗: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免疫组化检测对于指导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至关重要。例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若检测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可选择相应的EGFRTKI类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4.免疫组化结果解读:免疫组化结果通常通过观察细胞内有无特定颜色反应以及阳性细胞的比例、染色强度等来判断。阳性结果表示组织细胞中存在相应抗原,但要注意排除假阳性,如由于抗体非特异性结合、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等因素导致的假阳性反应。阴性结果也不一定意味着组织中不存在目标抗原,可能是抗原表达量低、抗原修复不当、抗体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的假阴性。因此,免疫组化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组织样本相对较小,在取材过程中需更加精细操作,避免损伤过多正常组织。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抗原表达可能与成人存在差异,在结果解读时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例如,一些在成人肿瘤中常见的抗原,在儿童肿瘤中的表达模式可能不同,解读结果时应参考儿童肿瘤相关的标准和研究数据。同时,儿童对免疫组化检测中使用的某些试剂可能更敏感,要密切关注检测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组织修复能力较弱,取材后创口愈合可能较慢,要注意术后护理,防止感染。另外,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长期服用的药物可能影响抗原表达或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在检测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准确解读结果。
3.孕妇: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除非该检测对诊断和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为检测过程中使用的某些试剂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风险,如一些有机溶剂可能有致畸作用。若必须进行检测,要充分告知孕妇及其家属潜在风险,并在检测过程中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结果解读时,也要考虑孕期生理变化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4.有过敏史人群:免疫组化检测中使用的抗体、显色剂等试剂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尤其是对蛋白质、化学试剂过敏者,在检测前应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医生在检测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提前准备好抗过敏药物和抢救设备,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