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病都包括哪些

一、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慢性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见症状为胸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肩背部等。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脑栓塞等)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典型症状。
血脂异常:指血浆中脂类物质一种或几种浓度过高或过低,一般指血浆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患者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等症状。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4.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细胞异常增生,不受机体控制,可侵犯周围组织并发生远处转移,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5.精神心理疾病:
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6.其他慢性病:
慢性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害病史大于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60ml/min·1.73m²)超过3个月,称为慢性肾脏病。病情进展可导致肾衰竭。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二、治疗药物示例:
1.高血压:常用药物如硝苯地平、依那普利。
2.糖尿病:二甲双胍、格列美脲。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沙丁胺醇、布地奈德。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患慢性病相对较少,但一些遗传性或先天性因素也可能导致慢性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异常表现,如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发育迟缓等,及时就医诊断。对于儿童慢性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严格遵循医嘱,避免因用药不当影响生长发育。日常护理要注重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睡眠,根据孩子身体状况适度活动,以增强体质。
2.孕妇:孕妇若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增加孕期风险,对自身和胎儿健康都可能造成威胁。孕期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进行病情管理,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用药需谨慎,告知医生自己已怀孕,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以稳定病情,保障母婴安全。
3.老年人: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多种慢性病可能同时存在。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较差,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多药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保持适度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四、不同因素影响及应对:
1.年龄:不同年龄段患慢性病风险和类型有差异。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饮酒、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应尽早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慢性病患病率增加,除积极治疗外,要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各项指标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性别: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患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风险增加,应注重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适当进行户外运动。男性工作压力大、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较多,患肺癌、心血管疾病等风险较高,要注意戒烟限酒,学会缓解压力。
3.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方式是慢性病重要诱因。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吸烟可增加肺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缺乏运动导致肥胖,进而增加多种慢性病风险。应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戒烟限酒;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
4.病史:有慢性病家族史人群,遗传因素使患病风险增加,应定期体检,提前进行疾病筛查,如糖尿病家族史者定期检测血糖。既往患过某些疾病,如得过肺结核,可能增加慢性肺部疾病风险,要注意肺部健康监测,预防疾病复发或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