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穿刺的危害

一、肾穿刺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出血风险:肾穿刺是一种有创检查,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肾脏的血管,引发不同程度的出血。轻微的出血可能仅表现为镜下血尿,通常在数天内可自行恢复;而严重的出血则可能导致肉眼血尿,甚至形成肾周血肿。有研究表明,肾穿刺后肉眼血尿的发生率约为2%-5%,肾周血肿的发生率在10%-30%左右。大量出血可能会引起患者贫血、低血压,甚至需要输血、介入栓塞治疗,少数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年龄较大、患有高血压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出血风险相对更高。例如,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高血压患者血管壁长期受高压影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本身止血机制存在问题,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出血的可能性。
2.感染风险:穿刺过程若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或患者自身抵抗力较差,细菌等病原体可能通过穿刺针进入肾脏或肾周组织,引发感染。感染可表现为肾周脓肿、肾盂肾炎等。一般来说,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1%左右。但对于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风险会有所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高,有利于细菌滋生,且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使得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
3.损伤周围组织器官:肾脏周围存在其他重要的组织器官,如肝脏、脾脏、肠道等。在肾穿刺过程中,由于肾脏位置的个体差异、穿刺技术等原因,可能会误伤到周围组织器官。例如,若穿刺针偏内侧可能损伤到肠道,导致肠穿孔,引起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若偏外侧可能损伤到肝脏或脾脏,导致相应器官出血。这种损伤周围组织器官的情况虽然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往往比较严重。
4.动静脉瘘形成:穿刺损伤肾脏内的动脉和静脉后,有可能在局部形成动静脉瘘。动静脉瘘会导致动脉血未经正常的毛细血管交换直接流入静脉,影响肾脏的正常血液循环。多数动静脉瘘可能会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闭合,但部分患者可能持续存在,引起顽固性高血压、血尿等症状,少数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治疗或手术干预。其发生率约为0.1%-0.5%。
二、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血管弹性较差,肾脏储备功能也有所减退。在进行肾穿刺前,需更全面评估其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由于老年人对出血等并发症的耐受性相对较弱,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等,以及有无血尿、腹痛等症状。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2.儿童:儿童肾脏相对较小,穿刺操作难度相对较大,且儿童配合度较差,可能需要在镇静或全麻下进行。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穿刺可能对肾脏的生长和功能产生潜在影响。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肾穿刺时,需更加谨慎权衡利弊。术后护理时,要注意避免儿童因不自主活动导致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
3.孕妇:孕妇进行肾穿刺需格外谨慎,因为穿刺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如穿刺过程中的刺激可能引发宫缩,导致流产或早产等。只有在孕妇病情严重,且经多学科专家充分评估,认为肾穿刺对孕妇和胎儿的获益大于风险时,才可考虑实施。术后要密切监测孕妇的宫缩情况、胎儿的胎心胎动等。
4.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肾穿刺前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纠正凝血功能异常。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相对稳定且较低的水平,以减少穿刺过程中的出血风险;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达标,降低感染风险。术后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和监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