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败血症是什么

一、定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是易患的重要因素。
二、病因
1.病原体因素:多种致病菌可引发败血症,常见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也可导致,病毒引发败血症相对少见但免疫抑制者易发生。
2.机体因素:糖尿病、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肿瘤放化疗后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易因病原体侵入而发生败血症;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如严重创伤、烧伤)也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多有高热(体温可>39℃)、寒战,部分患者体温不升(常见于老年、免疫抑制等人群),可伴心动过速、呼吸急促、乏力、精神萎靡等。
2.局部表现:原发感染灶表现因病原体不同而异,如细菌感染可能有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真菌败血症可能有口腔、皮肤等部位的真菌感染征象。
3.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皮肤花斑等)、多器官功能障碍(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等)。
四、诊断
1.血液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应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血液标本,多次送检可提高阳性率。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常显著升高。
3.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胸部X线、CT等检查,以协助发现肺部等部位的感染灶。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尽早根据血液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初始经验性用药需覆盖可能的致病菌,如革兰阳性菌选用[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革兰阴性菌选用[如碳青霉烯类等],真菌败血症需选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2.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休克,对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者进行相应器官功能支持,如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败血症进展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感染迹象,用药时优先选择儿童适用且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败血症时病情变化隐匿,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严密观察病情,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败血症需谨慎用药,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密切监测胎儿状况,治疗过程中充分评估药物对母婴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