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搏每分钟多少次正常

一、不同人群的正常脉搏范围
(一)成人正常脉搏范围
成人在安静状态下,正常脉搏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这是基于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得出的结论。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健康成年人的脉搏通常在此范围内波动。如果成人脉搏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高于100次/分钟,则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可能见于运动员等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他们由于心脏功能较好,静息时心率较慢;而心动过速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状态。
(二)儿童正常脉搏范围
1.新生儿:新生儿的脉搏相对较快,正常范围是120-140次/分钟。这是因为新生儿的新陈代谢旺盛,心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心率会比成人快。
2.1岁以内婴儿:婴儿的脉搏范围一般在110-130次/分钟。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心脏功能逐渐完善,心率会逐渐接近成人范围。
3.1-3岁幼儿:此阶段幼儿的正常脉搏频率大约在100-120次/分钟。幼儿的心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活动量增加时,心率会相应加快。
4.4-7岁儿童:正常脉搏范围约为80-100次/分钟。这个时期儿童的身体机能进一步发展,心率相对趋于稳定,但仍可能因个体差异以及是否处于活动状态等因素有所波动。
5.8-14岁儿童:接近成人的脉搏范围,正常脉搏频率在70-90次/分钟左右。不过,儿童在发热、剧烈运动后等情况下,脉搏会明显增快,这是身体的正常应激反应。
二、影响脉搏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年龄:如前所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正常脉搏范围不同,这是由于各年龄段身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和生理功能差异导致的。
2.性别:一般来说,成年女性的脉搏比男性稍快一些,这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例如女性的基础代谢率相对男性可能略有不同等因素影响。
3.运动: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供应,心脏会加快跳动以满足需求,所以运动后脉搏会明显增快。例如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脉搏可能会增加到100-150次/分钟甚至更高,运动停止后,脉搏会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的水平。
4.情绪:当人处于紧张、兴奋、焦虑等情绪状态时,体内会分泌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刺激心脏,导致脉搏加快。比如人在情绪激动时,脉搏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超过100次/分钟。
(二)病理因素
1.发热:体温每升高1℃,脉搏大约会增加10次/分钟左右。这是因为发热时身体的代谢率增高,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等,从而导致心率加快。例如,一个人发热至38℃时,脉搏可能会达到100-110次/分钟左右。
2.贫血: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身体组织缺氧,心脏会通过加快跳动来补偿,以试图为组织提供更多的氧气,所以会出现心动过速的情况,脉搏频率会高于正常范围。
3.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率异常。例如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从而使脉搏的节律和频率发生改变;心肌病患者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也会影响脉搏的情况。
4.内分泌疾病: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代谢速度,使心脏处于高动力状态,导致脉搏增快;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则可能出现心动过缓的情况。
三、脉搏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测量方法
1.常用部位:最常用的是桡动脉,测量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手臂放松,手掌向上,测量者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按在桡动脉搏动处,计数1分钟的脉搏次数。另外,也可以选择颈动脉等部位进行测量,但桡动脉测量相对更方便、安全。
2.具体操作:准确找到脉搏搏动点后,用秒表或手表计时1分钟,记录脉搏的次数。在计数时要注意准确,避免误差。
(二)注意事项
1.测量前:测量脉搏前应让患者休息5-10分钟,避免在运动后、情绪激动后立即测量,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测量时:要确保手指按压的力度适中,既能够清楚地感觉到脉搏搏动,又不会过度压迫动脉影响脉搏的真实情况。对于儿童测量脉搏时,要更加轻柔,因为儿童的动脉比较纤细。
3.特殊人群:对于新生儿测量脉搏时,可触摸肱动脉等部位;对于患有心脏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测量脉搏时要更加仔细,同时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脉搏异常的原因。如果发现脉搏异常,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节律不规则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