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坏疽的症状

外观表现
皮肤颜色改变:糖尿病足坏疽患者足部皮肤颜色可能出现异常,如呈现暗红、紫黑等颜色,这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色素沉着等改变。例如,在一些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足部皮肤颜色改变较为常见,这与高血糖状态下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多种因素相关,使得足部皮肤微循环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出现颜色变化。
皮肤温度变化:患足皮肤温度可能降低,与健侧相比有明显温差。这是因为足部血液循环不畅,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局部产热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比如,通过触摸可明显感觉到坏疽部位皮肤温度低于正常皮肤,这一现象在糖尿病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中更为突出,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舒缩功能,进一步阻碍血液循环,致使皮肤温度改变。
溃疡与坏死情况
溃疡形成:足部可能出现溃疡,溃疡可深达不同组织层次,从表皮浅层到深部肌肉、骨骼等。溃疡边缘不整齐,周围皮肤常伴有红肿等炎症表现。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减退,患者可能在无意识中受到足部外伤等因素影响,而高血糖环境又不利于伤口愈合,从而逐渐形成溃疡。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足部有微小擦伤,由于感觉神经受损,不能及时察觉,加上高血糖抑制白细胞的功能等,使得伤口难以愈合,进而发展为溃疡。
组织坏死:坏疽部位的组织会发生坏死,坏死组织可表现为干黑、湿烂等不同形态。干性坏疽时,坏死组织干燥、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相对清楚;湿性坏疽则表现为局部组织湿润、肿胀,呈污灰色或黑色,伴有恶臭,这是因为局部感染加重,组织发生腐败坏死。组织坏死的发生是因为血液循环严重障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在糖尿病足坏疽发展过程中,随着病情进展,缺血缺氧程度加重,必然会出现组织坏死,而且不同类型的坏疽与局部血液循环、感染情况等密切相关,干性坏疽多发生在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情况下,而湿性坏疽往往伴有严重感染,局部有较多渗出。
伴随症状
疼痛: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胀痛等。疼痛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神经病变导致神经敏感性增加,另一方面局部缺血缺氧引起组织代谢产物积聚刺激神经末梢,另外感染也可加重疼痛。比如,在糖尿病足坏疽早期,可能表现为间歇性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疼痛,尤其在夜间疼痛可能更为明显,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疼痛可能会使他们的情绪更加低落,进一步影响病情的控制。
感染相关症状:可出现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感染表现。当坏疽部位发生感染时,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同时,感染灶周围的淋巴结会发生反应性肿大,以试图清除感染源。例如,湿性坏疽患者往往合并有严重感染,容易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甚至更高,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这提示感染已经扩散,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否则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感染扩散更快,更需要密切关注感染相关症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