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怎么回事?
一、定义与病因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的角膜炎症,是最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之一。HSV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引起腰以上部位的感染,包括眼部、面部和腰部等,而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多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病毒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感冒、过度劳累、月经、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突下行至角膜而发病。
二、临床表现
1.初发感染:常见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原发感染多为HSV-Ⅰ型,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伴有发热、唇部和皮肤疱疹、耳前淋巴结肿大等。眼部可出现畏光、流泪、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角膜可出现树枝状、地图状溃疡等。
2.复发感染:成人多见,复发时多无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眼部症状。复发的诱因如上述,角膜病变多为树枝状或地图状溃疡复发,若病情加重,可出现盘状角膜炎等。盘状角膜炎表现为角膜中央基质盘状水肿,伴少量KP,视力下降明显。
三、诊断方法
1.病史:有发热、感冒等诱发因素,或有口唇疱疹病史。
2.临床表现:根据角膜的典型病变,如树枝状、地图状溃疡或盘状水肿等表现初步诊断。
3.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取角膜病变处的刮片,进行病毒培养、PCR检测等,可明确是否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例如,PCR检测可以快速、敏感地检测出角膜组织中的病毒DNA,有助于早期诊断。
-免疫学检查:如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若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助于诊断。
四、治疗原则
1.抑制病毒复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滴眼液或眼膏。对于初发的树枝状角膜炎,阿昔洛韦滴眼液频繁点眼可抑制病毒复制,促进溃疡愈合。
2.抗炎治疗:对于盘状角膜炎,可能存在免疫反应,在使用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但需谨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病情加重。例如,盘状角膜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从低浓度开始,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3.促进角膜修复:使用促进角膜修复的药物,如贝复舒滴眼液等,有助于角膜上皮的修复和基质的恢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要按照儿童的特点谨慎选择,同时要注意局部用药的舒适度,避免引起儿童的不适和抵触。例如,儿童可能对滴眼液的刺激性较敏感,在点眼时要轻柔操作。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复发感染时要注意全身情况的评估,如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影响抵抗力。在治疗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要根据肝肾功能等调整用药方案。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妊娠期女性可能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4.免疫抑制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本身抵抗力低,患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时,治疗难度较大。要加强抗病毒治疗,同时积极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保证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控制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病情。要密切观察眼部病变和全身情况,防止感染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