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病人现场急救原则

一、现场评估与判断
1.快速评估环境安全: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对施救者和伤者没有进一步危害,如存在火灾、漏电、有毒气体泄漏等情况,需先将伤者转移至安全区域,不同年龄人群所处环境风险不同,儿童可能在玩耍时易接触危险物品,需特别留意其周围环境是否有尖锐物品、药品等潜在危险。
2.快速判断伤情:通过观察伤者的意识、呼吸、脉搏等情况快速判断伤情严重程度。对于意识丧失者,轻拍肩部并呼喊看是否有反应;触摸颈动脉判断脉搏,同时观察呼吸是否正常,男性、女性在这方面判断标准一致,但儿童的脉搏、呼吸频率与成人不同,儿童脉搏相对较快,呼吸频率也有其正常范围,需准确判断。
二、心肺复苏(CPR)
1.胸外按压:若伤者无呼吸和脉搏,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cm但不超过6cm,儿童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婴儿约为4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不同年龄人群的按压要求需严格区分,以保证有效血液循环。
2.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呕吐物、血块等,对于儿童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损伤颈部。
三、止血
1.压迫止血:最常用的止血方法,用清洁的纱布、毛巾等按压出血部位,对于动脉出血可按压近心端血管,不同部位出血的近心端按压点不同,如上肢出血按压上臂中段内侧的肱动脉等,儿童血管较细,按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
2.止血带止血:若加压包扎不能有效止血,可使用止血带,但要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1-2分钟,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儿童使用止血带更需谨慎,严格控制放松时间和止血带使用时长。
四、包扎
1.伤口包扎:使用绷带等进行包扎,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感染风险。包扎时要松紧适度,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包扎效果,不同伤口情况包扎方法不同,如头部伤口、肢体伤口等包扎方式有差异,儿童皮肤娇嫩,包扎时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并注意包扎的轻柔程度。
2.骨折固定:若怀疑有骨折,要进行骨折固定。固定时要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固定材料可选用木板、树枝等,固定要牢固但不宜过紧,儿童骨骼发育尚未完全,骨折固定时需更加小心,避免影响骨骼生长。
五、搬运
1.搬运方法选择:根据伤者伤情和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如担架搬运、单人搬运等。对于脊柱损伤的伤者,必须采用平板搬运,保持脊柱平直,任何年龄段脊柱损伤的搬运都要严格遵循此原则,避免加重脊柱损伤,儿童脊柱脆弱,搬运时更要特别注意保持脊柱稳定。
2.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搬运过程中要尽量保持伤者身体平稳,减少颠簸,密切观察伤者的面色、呼吸等情况,不同年龄伤者在搬运过程中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更容易因搬运颠簸出现不适,需轻柔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