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肠梗阻怎么回事
一、定义与概述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的通过虽受到部分阻碍,但仍可少量通过的肠梗阻,是肠梗阻的一种类型,其病情相对不完全性肠梗阻而言发展较为缓慢,症状也相对较轻。
二、病因
1.腹部手术后粘连:腹部手术如阑尾切除术、剖宫产术等,术后腹腔内会形成粘连,这是引起成年人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手术创伤会导致腹腔内纤维蛋白原渗出,进而形成粘连,当粘连牵扯肠管时,可能会使肠腔部分狭窄,影响肠内容物的通过。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有腹部感染性疾病史等也可能导致腹腔内粘连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
2.肠道炎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肠道黏膜会出现炎性病变、溃疡、肉芽肿等,病变部位的肠管可能会发生狭窄,从而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这种情况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相对多见。
-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杆菌感染引起腹膜炎症,可导致肠管粘连、肠腔狭窄,进而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在有结核病史或结核接触史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3.肠道肿瘤:肠道的良性肿瘤如肠息肉等,如果体积较大堵塞肠腔,或者肠道的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逐渐生长占据肠腔空间,使肠腔变窄,都可能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肿瘤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的发生率增加。
4.肠扭转:部分肠管及其系膜扭转,使肠腔受压,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例如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有习惯性便秘的老年人,由于乙状结肠冗长,当剧烈运动、体位突然改变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扭转;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往往在饱食后剧烈活动等诱因下发病。
5.疝气:如腹股沟疝、股疝等,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疝环突出到疝囊内,若疝环较小或发生嵌顿但未完全阻断肠管血流时,可能会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老年人由于腹壁肌肉薄弱,更容易发生疝气相关的不完全性肠梗阻。
三、病理生理变化
1.局部变化:肠管发生不完全性梗阻后,梗阻以上部位的肠管会出现扩张,肠壁变薄,肠腔内压力升高。这是因为肠内容物通过受阻,不断积聚在梗阻以上的肠管内,导致肠管扩张。同时,肠壁的血液循环会受到一定影响,初期肠壁的静脉回流受阻,表现为肠壁淤血、水肿;随着病情进展,动脉血供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肠壁缺血、坏死。而梗阻以下的肠管则会塌陷、空虚。
2.全身变化:由于肠管扩张、肠腔内压力升高,会影响机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大量的消化液不能被正常吸收而积聚在肠腔内,同时肠壁的渗出也会导致体液丢失。患者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严重时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此外,肠腔内细菌繁殖产生毒素,这些毒素会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心率加快等。
四、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与梗阻部位有关,一般在梗阻部位附近较为明显。疼痛发作时患者可感觉到腹部有气体窜动的感觉,之后出现腹痛。例如,小肠梗阻时腹痛多位于脐周,结肠梗阻时腹痛多位于下腹。
2.呕吐:早期呕吐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呕吐物可变为黄绿色的胆汁,甚至为棕褐色的粪样物。呕吐的频率和程度与梗阻的部位有关,高位小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低位小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次数相对较少。
3.腹胀:腹胀程度因梗阻的部位而异,高位小肠梗阻时腹胀不明显,低位小肠梗阻及结肠梗阻时腹胀较为明显,表现为全腹膨隆。
4.停止排气排便:这是不完全性肠梗阻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时,梗阻以下肠管内残留的气体和粪便仍可排出,所以不能仅凭停止排气排便就诊断为完全性肠梗阻,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不过随着病情进展,排气排便会逐渐减少直至停止。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是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常用的方法。可看到梗阻上段肠管扩张,有多个液平面,肠管内可见积气。不同部位的肠梗阻在X线平片上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小肠梗阻时可见多个阶梯状液平面,结肠梗阻时可见结肠胀气扩张,盲肠扩张明显。
-腹部CT:对于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也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能更清晰地显示肠管的形态、周围组织的情况等。可以发现肠壁的增厚、肠腔的狭窄、腹腔内的肿块等病变,有助于明确梗阻的原因。例如,对于肠道肿瘤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CT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血生化检查可了解患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如是否存在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管将积聚在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减轻肠管扩张,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缓解症状。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胃肠减压都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检查结果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例如,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氯化钾等,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防治感染: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肠道细菌感染,因为梗阻肠管内细菌繁殖产生毒素,容易引起感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
-中医中药治疗:某些中药方剂可能对缓解不完全性肠梗阻有一定作用,例如采用通里攻下的中药方剂,但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手术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者肠梗阻是由于肠道肿瘤、肠扭转、疝气嵌顿等原因引起,且有加重趋势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的通畅。例如,对于肠道肿瘤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可行肿瘤切除术;对于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可行肠扭转复位术等。
七、预后与康复
1.预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预后与病因、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及时明确病因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者可以缓解症状,预后较好。例如,因腹部手术后粘连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经过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肠道通畅。但如果病因未能及时去除,病情可能会进展为完全性肠梗阻,甚至出现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
2.康复
-饮食调整:在病情缓解后,患者需要逐渐恢复饮食。开始时应进食少量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等,最后恢复正常饮食。饮食应遵循循序渐进、易消化的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再次引起肠梗阻。
-适当运动:患者在康复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防止肠粘连等情况的发生。但对于因腹部手术粘连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牵拉导致肠粘连加重。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尤其是对于因肠道肿瘤等疾病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要定期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等,监测肠道情况,以及时发现复发或其他异常情况。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时,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诊断时要更加仔细,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症状可能不典型。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但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需要手术,要选择对儿童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术后要加强护理,防止发生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况对康复影响较大。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在手术治疗时,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确保手术的安全性。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康复期的饮食调整和运动要更加谨慎,饮食要更加注重易消化和营养均衡,运动要根据身体状况适度进行。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时,诊断和治疗都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胎儿的存在,影像学检查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辐射较小的检查方法。治疗上要权衡母亲和胎儿的情况,非手术治疗是首选,但要密切观察母婴状况。如果需要手术,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影响胎儿,术后要加强对妊娠期女性的护理,防止发生流产、早产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