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经来的少怎么办

一、月经量少的原因
1.内分泌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促性腺激素比例失调,影响卵泡发育及排卵,进而导致月经量少。有研究表明,该疾病患者中月经量少的发生率较高。
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抑制卵巢功能,使雌激素分泌减少,造成月经量少。约一定比例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会出现月经异常包括量少。
卵巢功能减退: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生长受限,月经量也会相应减少。一般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卵巢功能减退的相关表现。
2.子宫因素
多次人工流产或刮宫:损伤子宫内膜,导致宫腔粘连,阻碍经血流出,使月经量减少。有数据显示,多次流产后月经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流产人群。
子宫内膜结核:结核菌感染破坏子宫内膜,影响其正常功能,引起月经量少。在某些结核高发地区,子宫内膜结核是月经量少的常见病因之一。
3.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节食:身体营养摄入不足,影响激素合成,导致月经量少。例如长期节食减肥的女性,容易出现月经紊乱包括量少。
长期精神压力大: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使激素分泌失调,月经量随之减少。职场女性因工作压力大,月经量少的情况较为多见。
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月经量。经常熬夜的人群中,月经异常情况较规律作息者增多。
4.其他因素
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影响内分泌,导致月经量少。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中,部分会出现月经量改变。
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可导致月经量少。甲状腺疾病患者中月经异常比例较高。
二、月经量少的检查项目
1.妇科超声检查:可观察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判断是否存在宫腔粘连、子宫内膜厚度异常等情况。正常子宫内膜厚度在不同月经周期有不同表现,若过薄可能提示月经量少的原因。
2.性激素六项检查:包括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泌乳素,了解内分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内分泌紊乱导致的月经量少。不同时期的激素参考值不同,需结合月经周期判断。
3.甲状腺功能检查: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排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导致的月经量少。甲状腺激素指标如TSH、T3、T4等可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
4.结核菌素试验及相关检查:怀疑子宫内膜结核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子宫内膜活检等,以明确诊断。
三、月经量少的治疗方法
1.针对内分泌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使用短效避孕药,调节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二甲双胍也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调节月经。
高泌乳素血症:溴隐亭可降低泌乳素水平,恢复卵巢功能,增加月经量。
卵巢功能减退:可补充雌激素和孕激素,模拟正常月经周期,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如戊酸雌二醇、黄体酮等。
2.针对子宫因素
宫腔粘连:需通过宫腔镜手术分离粘连,术后放置节育器或使用防粘连材料,同时给予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子宫内膜结核:规范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联合使用。
3.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过度节食。女性尤其要注意铁元素等的摄入,预防缺铁性贫血导致的月经量少。
缓解压力:通过运动、冥想、旅游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心情舒畅。职场人士可利用休息时间进行适当运动,改善精神状态。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维持正常内分泌。年轻人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因熬夜影响月经。
四、特殊人群提示
1.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的12年内,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量少可能是暂时现象。若持续量少且伴有其他不适,如腹痛、痤疮等,应及时就医。这是因为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月经异常可能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
2.孕期女性:怀孕后不会来月经,若出现阴道少量出血,可能是先兆流产、宫外孕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孕期任何异常阴道出血都不容忽视,以免危及母婴健康。
3.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量少可能是绝经的先兆。但仍需排除其他疾病,如子宫内膜病变等。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等,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围绝经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阶段,月经变化可能隐藏多种健康问题,需要谨慎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