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抗结核药对身体有那些副作用

一、肝脏损害
抗结核药物中的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可影响肝功能,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严重时可出现黄疸。这是由于药物代谢需经肝脏参与,可能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尤其对于本身有基础肝病(如乙型肝炎)的患者,需更密切监测肝功能。
二、胃肠道反应
多数抗结核药可引起胃肠道不适,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是药物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所致,部分患者可能因胃肠道反应而影响药物依从性。
三、神经系统反应
异烟肼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脚麻木、感觉异常等,机制与异烟肼干扰维生素B6代谢有关。儿童因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更需关注此副作用,若出现相关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B6。
四、血液系统反应
利福平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液学改变,使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此类情况在有基础血液疾病史的患者中需格外警惕。
五、皮肤反应
部分患者用药后可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这与个体的药物过敏体质有关,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剥脱性皮炎)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六、肾功能影响
少数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肾脏有一定负担,导致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异常,尤其对于老年人或本身存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肾功能。
七、内分泌影响
吡嗪酰胺可引起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风发作风险,对于有痛风病史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使用该药物时需谨慎,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尿酸水平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抗结核药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在医生评估利弊后谨慎使用,权衡治疗收益与潜在风险。
儿童: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使用抗结核药时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剂量,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如神经系统反应等更应及时发现和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抗结核药时需加强肝肾功能监测,调整用药方案时更需谨慎,避免因药物蓄积加重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