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滤过是怎么回事

一、血液滤过的定义
血液滤过是一种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它模拟正常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以对流的方式清除血液中的中小分子物质以及水分。
二、血液滤过的原理
1.对流原理:在跨膜压的作用下,血液中的水分和溶质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半透膜,类似于肾小球的滤过过程。
2.清除机制:通过置换液补充被滤出的液体和电解质,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清除尿毒症毒素等物质。
三、血液滤过的适应证
1.急性肾损伤:可有效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为肾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2.慢性肾衰竭:当药物等保守治疗难以控制症状时,血液滤过可作为长期肾脏替代治疗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如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等,能快速纠正紊乱状态。
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可清除炎症介质,改善患者病情。
四、血液滤过的操作过程
1.建立血管通路:常用的有中心静脉置管,如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等,为血液引出和回输提供通道。
2.选择合适的滤器:根据患者病情、体重等因素选择具有不同孔径和通透性的滤器。
3.设置参数:包括血流量、置换液量、超滤量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连接管路并开始治疗:将患者血管通路与血液滤过设备连接,启动设备开始治疗。
五、血液滤过的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由于使用抗凝剂等原因可能导致出血。处理方法包括调整抗凝方案、局部压迫止血等。
2.低血压:与超滤速度过快、血管活性物质失衡等有关。可通过调整超滤速度、补充液体等纠正。
3.感染:与血管通路相关,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护理可预防,发生感染时需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六、治疗药物
1.低分子肝素:常用的抗凝药物,可减少血液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的凝血风险。
2.碳酸氢钠:用于纠正血液滤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酸碱平衡失调。
七、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建立血管通路时难度可能增加,且心肺功能相对较弱,需密切关注超滤量和速度,防止发生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血液滤过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2.儿童:儿童体重轻,血容量相对较少,在设置治疗参数如血流量、置换液量时要更加精准,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要加强感染的预防。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进行血液滤过时,要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必要时调整抗凝方案。孕期女性若非必要,一般不建议进行血液滤过,若必须进行,需多学科协作,充分评估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4.具有特殊病史人群: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在血液滤过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血管功能,防止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血糖监测和控制,因为血液滤过可能影响血糖水平。
八、生活方式建议
1.饮食方面:保持低盐饮食,减少水分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等,保证营养供给。
2.运动方面: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3.作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有利于身体恢复和内环境稳定。
4.心理方面: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