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经血色发黑有血块是怎么回事

一、生理性因素
(一)正常月经情况
月经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的表现,正常月经血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等。当月经血在宫腔内停留时间较长时,会发生氧化,导致血色发黑。例如,月经刚来或快结束时,经血量相对较少,在宫腔内停留时间较长,就可能出现血色发黑有血块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剧烈运动等即可。
(二)生活方式影响
寒冷刺激:女性经期若受寒冷刺激,如穿着过少、淋雨等,会使盆腔内的血管过度收缩,导致经血排出不畅,经血在宫腔内淤积时间延长,从而出现血色发黑有血块。比如在寒冷季节,不注意增添衣物,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影响身体的气血运行,导致月经出现异常。身体过度疲劳时,气血生成不足或运行不畅,使得经血排出不顺利,进而表现为月经血色发黑有血块。
二、病理性因素
(一)妇科疾病
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发生炎症时,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细胞浸润,会影响月经血的正常排出,导致经血在宫腔内停留时间延长,出现血色发黑有血块,同时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等症状。子宫内膜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如不洁性生活、宫腔操作后感染等。
子宫肌瘤:较大的子宫肌瘤会影响子宫的收缩,导致经血排出受阻,经血在宫腔内积聚,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血色发黑有血块,还可能伴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育龄期女性较为常见。
多囊卵巢综合征:该疾病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雄激素水平升高,影响月经周期和经量,可能出现月经血色发黑有血块的情况,同时常伴有月经稀发、多毛、痤疮等表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紊乱。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慢,会影响经血的正常排出,出现血色发黑有血块,还可能伴有畏寒、乏力、体重增加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也可能出现月经异常的情况。
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分泌的孕激素不足会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影响月经的正常周期和经量,使经血在宫腔内停留时间过长,出现血色发黑有血块,同时可能伴有月经周期缩短、不孕等问题。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内分泌调节不稳定,容易出现月经不调,包括月经血色发黑有血块的情况。此时要注意观察月经情况,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内分泌逐渐稳定,月经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长期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病理性因素。
(二)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若有性生活,出现月经血色发黑有血块,需首先排除怀孕相关情况,如异位妊娠等,异位妊娠时也可能出现类似月经的阴道出血,但往往伴有腹痛等症状。同时,育龄期女性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等情况导致月经异常。
(三)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也容易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血色发黑有血块等情况。此时要关注自身身体变化,若月经异常情况严重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排除妇科肿瘤等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