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下体会出血

一、生理性原因
(一)月经
女性处于生育期时,子宫内膜会随着体内激素变化发生周期性脱落,从而导致下体出血,这就是月经。一般月经周期在21-35天,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多为2-8天,经量平均约50毫升。不同年龄女性月经情况有所差异,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可能不规律;育龄期女性月经相对规律,但也可能受生活方式影响,如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等导致月经紊乱;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月经会出现周期不规律、经量变化等情况。
(二)排卵期出血
在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部分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支持而脱落,引起少量阴道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持续时间短,可能2-3天自行停止。育龄期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女性较易出现,生活方式改变如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排卵期出血情况。
二、病理性原因
(一)妇科疾病
宫颈炎:宫颈受到病原体感染等因素影响发生炎症,宫颈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也可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相对更易患宫颈炎,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是常见诱因。
宫颈息肉: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形成息肉,息肉质地较脆,容易出血,表现为少量点滴状出血或性生活后少量出血。育龄期女性多见,可能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有关。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引起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影响子宫收缩,导致月经增多、经期延长,出现下体出血。不同年龄女性都可能患子宫肌瘤,生育期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肌瘤的大小、位置等因素会影响出血情况。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主要症状是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量一般不多。早期也可能表现为月经紊乱,育龄期女性较少见,但也有发病可能,长期无排卵、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是高危因素。
宫颈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主要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常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接触性出血(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等。性生活开始早、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等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各年龄段有性生活的女性都需关注宫颈癌筛查。
(二)妊娠相关疾病
先兆流产:多见于怀孕早期,孕妇出现阴道少量出血,常伴有下腹隐痛。多与胚胎染色体异常、孕妇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育龄期有停经史的女性需考虑该情况,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评估胚胎情况。
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最常见的是输卵管妊娠,典型症状为停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少呈点滴状,色暗红或深褐,常伴有下腹疼痛。育龄期有性生活且月经推迟的女性要警惕异位妊娠,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生腹腔内大出血,危及生命。
胎盘异常:如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表现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出血。多见于多次刮宫、多产、高龄产妇等,对母儿健康都有影响。
(三)其他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也可能有阴道出血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患者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需要血液科等多学科联合诊治。
肝脏疾病:严重肝脏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现下体出血情况。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凝血因子生成减少,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阴道出血等多部位出血表现,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关注凝血功能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