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肾性糖尿?
肾性糖尿是指在血糖浓度正常或低于正常肾糖阈的情况下,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功能减退所引起的糖尿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使葡萄糖重吸收减少所致。以下是关于肾性糖尿的一些信息:
1.定义:肾性糖尿是指在血糖浓度正常或低于正常肾糖阈的情况下,出现的糖尿现象。正常人的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量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量是相等的,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水平即为肾糖阈。当肾糖阈降低时,血糖正常时也会出现糖尿,称为肾性糖尿。
2.原因:
家族性肾性糖尿: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的功能异常,引起肾性糖尿。
后天获得性肾性糖尿: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毒物(如乙二醇、四氯化碳等)、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等)等。
其他:还可见于Fanconi综合征、低钾血症、家族性肾性糖尿等。
3.症状: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多饮、多尿、口渴等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4.诊断:主要依靠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葡萄糖耐量试验、肾小管功能检查等。确诊肾性糖尿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糖尿,如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等。
5.治疗:
一般治疗:去除病因,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控制血糖、血压等。
药物治疗:补充维生素D、钙剂等,纠正电解质紊乱。
其他治疗:对于家族性肾性糖尿,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定期监测血糖、尿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肾性糖尿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如果出现多饮、多尿、口渴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