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结石是如何形成的

一、尿中晶体物质过饱和
尿中存在草酸钙、磷酸钙、尿酸、胱氨酸等晶体物质,当尿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超过其在尿液中的溶解度时,便会形成过饱和状态。例如,长期饮水过少会使尿液浓缩,导致上述晶体物质浓度相对升高,进而引发过饱和,为尿结石形成奠定基础。此外,某些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可影响晶体物质的代谢,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因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血钙升高,尿钙排出量增加,使尿中钙盐过饱和,易形成钙结石。
二、尿液中抑制晶体聚集物质减少
尿液中存在一些抑制晶体聚集的物质,如柠檬酸、焦磷酸盐、镁等。当这些抑制物质减少时,晶体更容易聚集形成结石。例如,肾小管酸中毒患者可能存在柠檬酸分泌减少的情况,从而削弱了对草酸钙晶体聚集的抑制作用,增加尿结石形成的可能性。此外,某些药物的使用或先天性代谢缺陷也可能导致抑制物质生成不足或排出增多,进而影响尿液中晶体的稳定性。
三、尿路结构异常与尿流不畅
尿路结构异常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使尿液中晶体容易在局部沉积。例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膀胱出口梗阻(如前列腺增生)等情况,会造成尿液排出受阻,尿流缓慢,晶体物质更容易在尿路中停留并沉积,逐渐形成结石。另外,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医源性因素也可能破坏尿路黏膜的完整性,为晶体附着提供条件,促进结石形成。
四、个体因素的影响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尿结石形成风险有所差异。男性一般比女性更易患尿结石,可能与男性尿道较长、排尿压力等因素有关;儿童尿结石相对少见,但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因素可增加其发病风险;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下降、尿路易出现结构退变等,尿结石发生率也会升高。
生活方式:高动物蛋白、高糖饮食会使尿中尿酸、草酸等成分增加,促进结石形成;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尿液中晶体物质更易沉积;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因出汗多导致尿液浓缩,也增加尿结石形成几率。
病史因素:有尿结石既往史者复发风险较高;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细菌、脓块等可作为核心,促使晶体围绕其沉积形成结石;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胱氨酸尿症,因先天性肾小管对胱氨酸重吸收障碍,导致尿中胱氨酸浓度升高,易形成胱氨酸结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