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安装临时起搏器后护理方法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患者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电极移位风险。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可适当调整卧床时间。年轻、身体素质较好患者,卧床2448小时后,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尝试床上翻身等轻微活动;老年患者或身体虚弱者,卧床时间可能需适当延长。活动时需注意避免牵拉起搏器导线。
2.环境要求: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温度适宜(一般1822℃)、湿度适中(一般50%60%)。适宜环境有助于患者休息,减少外界因素对患者情绪及身体恢复的不良影响。
二、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时发现起搏器工作异常。同时监测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一般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记录间隔时间。对于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更应密切关注血压波动,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影响起搏器功能及心脏灌注。
2.起搏功能观察:观察起搏器起搏信号与患者自身心律的关系,有无起搏失败、感知不良等情况。如发现起搏频率突然改变、起搏信号消失等异常,需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三、伤口护理
1.局部观察: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术后24小时内,每24小时观察一次,之后可适当延长观察间隔。若发现伤口渗血较多,需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进行局部压迫止血。
2.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可选用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药物。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避免沾水。
四、心理护理
1.心理状态评估: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因安装临时起搏器患者可能会因对疾病及起搏器知识缺乏了解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及女性患者,可能心理负担更重。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评估其心理状态。
2.心理支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临时起搏器的作用、工作原理及安装后的注意事项,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耐心解答疑问,缓解其不良情绪。
五、出院指导
1.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出院后应保持规律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吸烟及过量饮酒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加起搏器相关并发症风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大幅度肢体活动,防止电极移位。根据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如老年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运动。
2.定期复查:告知患者需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需到医院进行复查,主要复查项目包括心电图、起搏器功能测试等。及时了解起搏器工作状态及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及治疗的耐受性较差。术后卧床时间可能相对较长,需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可适当增加翻身、拍背次数。由于老年患者记忆力可能减退,需反复向其及家属强调出院后注意事项及复查时间。
2.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安装临时起搏器后,需特别注意避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活动时要更加小心,防止外力撞击起搏器。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有无不适表现。在药物使用方面,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可能对疾病及起搏器存在更多担忧,心理负担较重。护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心理关怀,耐心倾听其诉求。在生活方式方面,部分女性可能有减肥节食等习惯,需告知其保证营养均衡对身体恢复的重要性。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愈合相对较慢,更应加强伤口护理,严格控制血糖。合并冠心病患者,要继续坚持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遵医嘱服药,避免病情加重影响起搏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