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子嘴巴三角区发黄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黄疸相关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黄染,可累及鼻子嘴巴三角区。这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胆红素生成相对过多,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不足。一般足月儿生后2周内消退,早产儿生后3-4周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
2.病理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或胆道排泄障碍等。例如溶血性疾病,如ABO血型不合溶血,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可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毒素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胆道闭锁,出生后2周黄疸持续加重且进行性加深,也会出现鼻子嘴巴三角区发黄,同时伴有大便颜色变浅等表现,血清胆红素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二)营养因素
1.维生素缺乏: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维生素B2缺乏时,可能出现皮肤黏膜的改变,包括鼻子嘴巴三角区皮肤发黄等。维生素B2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缺乏时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2.胡萝卜素血症:过多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橘子等,短期内大量摄入后,胡萝卜素不能及时转化为维生素A,在体内积聚,可使皮肤黄染,以手掌、足底最为明显,也可累及鼻子嘴巴三角区,一般无其他不适症状,血清胆红素正常。
(三)其他因素
1.遗传代谢性疾病: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影响色素代谢,导致皮肤发黄。例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除了皮肤黄染外,还伴有反应低下、喂养困难、便秘等表现,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发现甲状腺素水平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升高。
2.局部血液循环及皮肤问题: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影响皮肤色泽,但单纯局部血液循环问题导致鼻子嘴巴三角区发黄相对较少见,若伴有局部皮肤温度、色泽异常等表现需进一步排查。
二、相关检查及意义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若有溶血性疾病,可见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2.血生化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通过该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肝细胞损伤及胆红素代谢异常情况,如病理性黄疸时总胆红素、直接或间接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异常时转氨酶可升高。
-甲状腺功能检查:对于怀疑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儿,检测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可明确甲状腺功能状态。
3.尿常规:了解尿胆红素、尿胆原等情况,有助于黄疸类型的鉴别,如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升高;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阴性。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对于怀疑胆道闭锁的患儿,腹部超声可观察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如胆囊大小、胆道有无扩张等,有助于胆道闭锁的诊断。
2.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新生儿黄疸怀疑有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进行头颅MRI检查,了解脑部有无胆红素脑病的表现,如基底节、丘脑等部位的异常信号等。
三、不同人群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1.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家长需密切观察黄疸进展情况,若黄疸出现过早(生后24小时内)、进展过快(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程度过重或消退延迟等,需及时就医。
2.病理性黄疸:一旦怀疑病理性黄疸,需住院治疗,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光照疗法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溶血性疾病严重者可能需要换血疗法等。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密切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
(二)儿童及成人
1.营养因素相关: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量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对于维生素缺乏引起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相应维生素。如因营养不良导致,需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2.遗传代谢性疾病:对于确诊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患儿,需长期随访,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需终身服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3.局部皮肤及血液循环问题:若考虑局部因素,需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如无改善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及时就诊明确原因,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鼻子嘴巴三角区发黄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和相应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不同人群根据自身特点有不同的应对要点和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