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

一、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的定义
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是子宫颈细胞学检查中的一种异常结果,通常提示宫颈鳞状上皮存在轻度的异型性改变,属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的范畴,是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的一种病变状态。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1.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HPV16、18型等。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是HPV感染的高发人群,初次性生活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等因素会增加HPV感染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
2.年龄因素:多见于25-35岁的女性,但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等变化可能影响病变的发展。年轻女性由于免疫系统相对活跃,部分低度病变有自行消退的可能;而年龄较大的女性,病变持续存在甚至进展的风险相对较高。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HPV感染等的清除能力,从而增加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发生及进展的风险。不良的卫生习惯等也可能与HPV感染的传播相关,进而影响病变情况。
三、临床表现
1.多数无症状: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进行宫颈癌筛查(如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等)时发现异常。
2.少数有异常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少量阴道出血)等,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不能仅凭症状来诊断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
四、诊断方法
1.宫颈细胞学检查: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等方法,观察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的形态变化,发现低度异型的细胞,是初步筛查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的常用手段。
2.HPV检测:通过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HPV以及具体的亚型,有助于判断病变的病因及风险程度,如高危型HPV阳性则提示有发生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及宫颈癌的潜在风险。
3.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细胞学或HPV检测异常时进行阴道镜检查,可更清晰地观察宫颈上皮的病变情况,定位可疑病变部位,必要时在阴道镜引导下进行宫颈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病理检查是诊断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的金标准。
五、处理及转归
1.观察随诊: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病变程度为低度且HPV检测为低危型或初次发现的低度病变患者,若细胞学检查只是轻度异常,可选择定期随访观察,一般间隔6-12个月复查宫颈细胞学和HPV,因为部分低度病变可能会自行消退,尤其是年轻女性机体免疫力较强时。
2.治疗干预:
-物理治疗:如果随访过程中病变持续存在或有进展倾向,可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通过破坏病变的上皮组织,使其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物理治疗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局限的患者。
-手术治疗:少数情况下,如病变累及范围较广或怀疑有更严重病变时,可能需要行宫颈锥切术等手术治疗,但相对较少用,一般是在排除更高级别病变且病变持续存在时考虑。
3.转归情况:大部分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患者经过适当的处理或自身免疫力清除HPV后可痊愈;少部分患者病变可能持续存在或进展为更高级别的病变,如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甚至宫颈癌,因此定期随访监测非常重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时,由于妊娠期机体免疫状态及激素水平的变化,病变可能有不同的表现。需要密切观察,一般不急于立即进行有创的治疗,因为孕期进行治疗可能会对妊娠造成影响,如导致流产、早产等,可在产后根据病变情况再决定进一步的处理方案。
2.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生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后,病变进展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密切地随访监测,必要时可能需要更早地采取干预措施,因为其自身清除HPV及病变自愈的能力较弱。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发生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时,需要综合评估其全身健康状况、病变进展风险等。由于老年女性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在处理上需要更加谨慎,充分权衡治疗的利弊,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处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