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缝突然变大怎么回事
一、牙龈疾病导致牙缝变大
(一)牙周炎
1.发病机制: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细菌侵犯牙周组织引起的慢性炎症。牙菌斑中的病菌会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导致牙龈红肿、出血,随着病情进展,牙周膜和牙槽骨遭到破坏,牙槽骨吸收,使得牙齿的支持组织丧失,牙齿逐渐松动,牙缝就会变大。例如,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的人群,菌斑堆积,容易患牙周炎。
2.年龄性别因素:成年人更容易患牙周炎,尤其是3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较高,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上,吸烟会加重牙周炎的发展,因为吸烟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有牙周炎病史的人群牙缝变大的风险更高。
(二)牙龈炎
1.发病机制:牙龈炎主要是由于牙菌斑、牙结石、食物残渣等局部刺激物堆积在牙龈边缘,引起牙龈的炎症。牙龈组织会出现水肿、脆弱,容易出血,此时牙龈乳头可能会肿胀,使得原本紧密相邻的牙齿之间的牙缝看起来变大。比如,刷牙方法不正确的人,容易在牙龈边缘形成菌斑堆积,引发牙龈炎。
2.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牙龈炎,但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薄弱等因素,患病率也不低,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口腔卫生习惯差是主要诱因,有牙龈炎的人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牙周炎导致牙缝进一步变大。
二、牙齿移位导致牙缝变大
(一)不良咬合习惯
1.发病机制:长期存在一些不良的咬合习惯,如偏侧咀嚼,会使得一侧牙齿长期承受过大的咬合力,而另一侧牙齿受力不足,导致受力侧的牙齿逐渐向受力方向移位,出现牙缝。例如,长期只用一侧牙齿咀嚼食物的人,受力侧牙齿会慢慢移位,牙缝变大。
2.年龄性别因素:任何年龄都可能因为不良咬合习惯导致牙齿移位,但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牙齿发育和生长的时期,如果有不良咬合习惯,对牙齿的影响更为明显。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中不良咀嚼习惯是关键因素,有不良咬合习惯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容易出现牙缝变大。
(二)牙齿缺失未及时修复
1.发病机制:当一颗或多颗牙齿缺失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修复,相邻的牙齿会向缺失牙的间隙倾斜移位,对侧的牙齿也可能伸长,从而导致牙齿之间的牙缝变大。比如,老年人牙齿缺失后,如果不及时镶牙,就容易出现邻牙移位导致牙缝变大的情况。
2.年龄性别因素:老年人牙齿缺失较为常见,所以老年人牙缝变大因牙齿缺失未修复的情况较多,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上,牙齿缺失后不及时修复是主要原因,有牙齿缺失的人群如果不尽快修复,牙缝变大的可能性增加。
三、牙齿本身的问题导致牙缝变大
(一)牙齿排列不齐
1.发病机制:先天性牙齿排列不齐,如牙齿拥挤、牙列稀疏等情况,本身就可能存在牙缝。比如,一些人天生牙齿之间就有间隙,随着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牙缝可能会相对更明显。
2.年龄性别因素:先天性牙齿排列不齐在儿童换牙期后就可能被发现,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中没有特殊的直接关联因素,主要是先天的牙齿发育问题,有牙齿排列不齐的人群牙缝变大是其本身牙齿状态导致的。
(二)外伤导致牙齿移位
1.发病机制:牙齿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后,可能会发生移位,从而出现牙缝。例如,运动中牙齿受到碰撞,或者意外摔倒撞击到牙齿,都可能导致牙齿位置改变,出现牙缝。
2.年龄性别因素: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牙齿外伤,但儿童和青少年在运动等活动中更容易发生牙齿外伤。男性在一些需要接触性运动的场景中相对更易发生牙齿外伤,有牙齿外伤史的人群如果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容易出现牙缝变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