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能查出什么
b超可以检查的身体部位及相关情况
腹部器官:
-肝脏:能检查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可发现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如肝癌、肝血管瘤等;还能观察肝脏的血流情况,对于判断肝硬化等疾病也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B超可以发现肝脏内直径大于1-2厘米的占位性病变。不同年龄人群肝脏的正常大小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肝脏长径约12-14厘米,左右径约8-10厘米,上下径约6-8厘米,儿童的肝脏相对体积可能更大一些,需结合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胆囊:可查看胆囊的大小、壁厚薄、腔内是否有结石、息肉等。正常胆囊长约8-12厘米,宽3-5厘米,壁厚一般小于3毫米。如果有胆囊结石,B超下可表现为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胆囊息肉则表现为胆囊壁上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对于有右上腹疼痛等疑似胆囊疾病的患者,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
-胰腺:能检查胰腺的形态、大小、胰腺实质回声等,有助于发现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等疾病。正常胰腺的厚度,胰头一般不超过3厘米,胰体、胰尾一般不超过2厘米。胰腺炎时胰腺可能会肿大,回声不均匀;胰腺癌时胰腺内可发现占位性病变。
-脾脏:可了解脾脏的大小,正常脾脏长约10-12厘米,宽约6-8厘米,厚约3-4厘米。脾脏增大常见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可导致脾大,B超可准确测量脾脏大小并辅助诊断。
妇科领域:
-子宫:能检查子宫的大小、形态、位置、肌层回声以及宫腔内情况等。对于已婚女性,可通过B超观察是否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等疾病。正常子宫长约7-8厘米,宽4-5厘米,厚2-3厘米。不同年龄段子宫的大小有变化,青春期前子宫较小,育龄期女性子宫逐渐增大,绝经后子宫会萎缩变小。还可监测子宫内膜的厚度,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子宫内膜厚度不同,增殖期一般为4-8毫米,分泌期可达到8-14毫米等,通过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可辅助判断月经不调等相关问题。
-卵巢:可查看卵巢的大小、形态、内是否有卵泡发育、是否有囊肿、肿瘤等情况。正常卵巢大小约4×3×1厘米,育龄期女性卵巢每月有卵泡发育,通过B超可监测卵泡的生长发育情况,对于不孕不育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发现卵巢囊肿,如生理性的卵泡囊肿、黄体囊肿,以及病理性的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等。
泌尿系统:
-肾脏:能检查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厚度、集合系统回声等,可发现肾结石、肾囊肿、肾肿瘤等疾病。正常肾脏长约10-12厘米,宽约5-6厘米,厚约3-4厘米。肾结石在B超下表现为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肾囊肿表现为肾脏内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对于儿童,肾脏的大小也有其年龄特点,一般年龄越小,肾脏相对体积越大,需结合儿童的年龄等因素判断肾脏是否正常。
-输尿管:可检查输尿管是否有扩张,有助于发现输尿管结石等情况。当输尿管有结石梗阻时,可导致上方输尿管扩张,B超可发现扩张的输尿管及其中的结石。
产科方面:
-妊娠诊断:在孕期,B超是重要的检查手段。可确定妊娠是否存在、妊娠的部位(宫内妊娠或宫外孕)、估算孕周、观察胎儿的数目、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通过测量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胎儿的大小是否与孕周相符。还能观察胎儿的胎位、胎心搏动等情况,一般在妊娠12周左右可通过B超看到胎心搏动,随着孕周增加,可更详细地监测胎儿的发育状况,不同孕周胎儿的正常发育指标有相应的范围,如妊娠20周左右胎儿的双顶径约为4.8厘米左右,股骨长约为3.6厘米左右等,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及时发现胎儿发育异常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孕妇,孕期B超检查的频率和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高龄孕妇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胎儿情况。
浅表器官:
-甲状腺:可检查甲状腺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有助于发现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等疾病。正常甲状腺左右叶长约4-6厘米,宽约2-3厘米,厚约1-2厘米。甲状腺结节较为常见,B超可初步判断结节是囊性、实性还是囊实性,以及结节的边界、回声等情况,从而初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倾向,一般实性低回声结节恶性可能性相对较高。
-乳腺:对于女性乳腺,B超可用于检查乳腺是否有肿块、肿块的性质等。可发现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癌等疾病。正常乳腺组织在B超下有其相应的回声特点,乳腺肿块可表现为不同回声的结节,通过B超检查可辅助鉴别肿块的良恶性,如乳腺癌在B超下常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结节等。不同年龄女性乳腺的情况不同,青春期乳腺开始发育,育龄期女性乳腺受激素影响较大,绝经后乳腺逐渐萎缩,B超检查需结合这些年龄特点进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