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鼻孔流鼻血怎么办

一、紧急处理方法
1.保持冷静:情绪紧张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加重鼻出血。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周围的人,都应保持冷静,避免惊慌失措。
2.坐姿前倾:立即坐下,身体微微前倾,头部稍微低下。这样可以避免血液倒流至咽喉,减少误吸风险,同时有利于血液从鼻腔流出。
3.按压止血:用手指捏紧双侧鼻翼,持续按压510分钟。压迫止血的原理是通过外力压迫鼻腔内出血的血管,促使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4.冷敷: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前额、鼻根部等部位。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二、可能的原因
1.局部原因
外伤:如挖鼻、用力擤鼻、鼻部受到撞击等,可直接损伤鼻腔黏膜血管,导致出血。儿童由于好奇心强,经常会不自觉地挖鼻,易引发鼻出血。
鼻腔炎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刺激,会使鼻腔黏膜处于充血、肿胀状态,黏膜下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鼻中隔病变: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溃疡等,会导致局部黏膜变薄,血管易破裂。
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异物长期留存鼻腔,可引起鼻腔黏膜感染、糜烂,导致出血。
2.全身原因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容易出现鼻出血,且出血往往不易止住。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鼻腔内血管压力增大,易破裂出血。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差,合并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鼻出血风险也相对增加。
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C、K等,会影响血管壁的完整性和凝血机制,导致鼻出血。长期偏食、营养不良的人群易出现这种情况。
内分泌失调:女性在经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鼻腔黏膜血管扩张,容易引发鼻出血。
三、何时就医
1.经过上述紧急处理,鼻出血仍持续不止,超过1520分钟,应尽快就医。
2.反复鼻出血,即使每次出血量不多,也建议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
3.鼻出血伴有其他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发热、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可能提示存在严重的全身性疾病,需及时就医。
四、诊断方法
1.前鼻镜检查:医生通过前鼻镜直接观察鼻腔前部的情况,查看鼻腔黏膜有无充血、肿胀、糜烂、溃疡,鼻中隔有无偏曲、穿孔,鼻腔内有无异物、新生物等。
2.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腔深部、鼻窦开口等部位的病变,对于发现微小出血点、隐匿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3.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排查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异常,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4.血压测量:对于中老年患者,测量血压有助于判断是否因高血压导致鼻出血。
五、治疗方法
1.局部治疗
烧灼法:对于反复少量鼻出血且出血部位明确者,可采用化学药物烧灼或电烧灼等方法,封闭出血血管。
填塞法:当出血较剧烈,无法明确出血部位时,常用凡士林纱条、膨胀海绵等材料填塞鼻腔,压迫止血。填塞时间一般不超过4872小时,以免引起鼻腔感染。
2.全身治疗
药物治疗:
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可增强血小板功能,促进凝血。
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维生素K,有助于改善血管壁的完整性和凝血功能。
原发病治疗:针对引起鼻出血的全身疾病进行治疗,如治疗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
六、预防措施
1.保持鼻腔湿润:可使用生理性海盐水喷鼻,保持鼻腔黏膜湿润,减少因干燥引起的鼻出血。尤其在气候干燥的季节或环境中,更应注意。
2.纠正不良习惯:避免挖鼻、用力擤鼻等不良习惯。儿童需家长引导,纠正挖鼻行为。
3.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患有鼻炎、鼻窦炎等鼻腔疾病时,应及时治疗,避免炎症迁延导致鼻出血。
4.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避免挑食、偏食,保证维生素摄入充足,维持血管正常功能。
5.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七、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鼻出血较为常见,多与挖鼻等不良习惯有关。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挖鼻。若儿童鼻出血频繁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贫血、反复发热等,需及时就医排查血液系统等疾病。同时,在鼻出血时,家长要保持冷静,按正确方法进行紧急处理,避免因惊慌导致孩子情绪紧张,加重出血。
2.老年人:老年人鼻出血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相关。平时要严格控制血压,定期测量血压并遵医嘱服药。一旦发生鼻出血,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出血可能较凶猛,且止血相对困难,应尽快就医。同时,老年人在鼻出血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压波动再次引发鼻出血。
3.孕妇:孕妇鼻出血可能与孕期内分泌变化、血容量增加等因素有关。鼻出血时,尽量采用压迫止血等简单安全的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若出血不止,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同时,孕期要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
4.经期女性:女性在经期鼻出血,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经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若鼻出血症状较轻,可先采取压迫止血等常规方法;若出血较多或频繁,建议就医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