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的煎达怎么才是正确的

一、中药饮片的预处理
1.清洗:对于一些带有泥沙等杂质的中药饮片,需进行清洗。一般用清水稍加淘洗即可,但要注意对于一些质地疏松且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物,如花、花粉类等,不宜长时间浸泡清洗,以免有效成分流失。例如菊花,短暂快速冲洗去除表面灰尘即可。
-考虑年龄因素:儿童用药时,更需确保清洗干净,避免杂质摄入,但要注意清洗方式轻柔,防止药物形态破坏过多影响后续煎煮。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清洗同样要保证干净,以减少可能的外来污染物影响。
2.浸泡:多数中药饮片需要浸泡,一般用冷水浸泡,浸泡时间根据药物质地而定。花、叶类药物浸泡时间较短,约15-30分钟;种子、根茎类药物浸泡时间较长,可浸泡1-2小时。浸泡的目的是使中药饮片充分吸收水分,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例如黄芪等根茎类药物,浸泡后能更好地将内部有效成分溶出到煎煮液中。
-年龄方面:儿童用药浸泡时间可适当缩短,因为儿童用药量相对较少,浸泡过久可能导致药物有效成分过多流失。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注意浸泡用水的量和时间,避免因药物成分溶出过多增加肾脏负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浸泡相关参数。
二、煎煮器具的选择
应选择砂锅、瓦罐等陶器,也可选用耐高热的玻璃器皿或不锈钢锅。避免使用铁锅、铜锅等金属锅具,因为金属锅具可能与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例如铁锅与中药中的鞣质等成分可能发生反应,改变药物性质。
-年龄因素:儿童用药器具最好选用玻璃器皿,便于观察煎煮情况,且相对更安全,避免金属器具可能带来的未知化学反应风险。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等病史的患者,选择合适器具保证煎煮过程中药效稳定,减少不良因素干扰。
三、煎煮用水量
一般以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宜。对于质地坚硬、需久煎的药物,如矿石类、贝壳类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而质地疏松的药物,用水量可相对少些。例如石膏等矿石类药物,需多加水保证充分煎煮出有效成分。
-特殊人群:老年人若有肾功能减退情况,需根据肾功能调整煎煮用水量,避免过多药液摄入加重肾脏负担。儿童用药用水量需根据年龄和用药量精准把握,一般按每岁10-30毫升左右水量来计算,保证药液浓度合适又不过于浓缩。
四、煎煮火候与时间
1.火候:一般先武火(大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小火)慢煎。
2.时间:不同类型的中药煎煮时间不同。解表类中药煎煮时间较短,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即可,如麻黄、薄荷等;滋补类中药煎煮时间较长,煮沸后一般再煎30-60分钟,如人参、熟地等;对于一些特殊药物,如有毒性的中药,煎煮时间需更长,以降低毒性,如乌头类药物需煎煮1-2小时。
-年龄方面:儿童煎煮解表类药物时间可适当缩短,因为儿童药物代谢相对较快,避免煎煮过久导致有效成分破坏过多;滋补类药物儿童服用时煎煮时间也需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调整,一般较成人要短,防止药物过补。有慢性病病史的患者,煎煮时间需严格遵循药物特性来保证药效,比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服用补益心气的中药时,要保证煎煮时间达到要求以获取足够有效成分来改善病情。
五、煎煮次数与药液混合
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后,将药液滤出;第二次加适量水再煎煮,然后将两次的药液混合均匀,再根据服用量分次服用。例如一剂中药通常分两次服用,将两次药液混合后早晚分服。
-特殊人群:老年人吞咽功能可能较差,混合后的药液可适当加热至合适温度,便于服用;儿童服用时,药液混合后需根据儿童年龄和病情调整服用量,保证准确用药,同时要注意药液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儿童。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药液混合后服用时要注意温度和剂量,防止刺激胃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