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臂浮肿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淋巴回流受阻
(一)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
相关情况:乳腺癌患者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可能破坏腋窝部位的淋巴回流通道,导致手臂淋巴回流受阻,进而引起手臂浮肿。尤其在术后早期,这种情况较为常见,且患者年龄、营养状况等可能影响恢复,年轻、营养状况差的患者恢复相对较慢,浮肿可能更明显。
机制:正常情况下,淋巴系统负责收集组织间液并回流至血液循环。腋窝淋巴结清扫破坏了原有的淋巴回流途径,使得手臂部位的淋巴液积聚,引起浮肿。
(二)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相关情况: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腋窝淋巴结时,会阻塞淋巴结,影响淋巴回流,常见于肺癌、胃癌等转移至腋窝淋巴结导致手臂浮肿的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肿瘤转移的概率和方式可能不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免疫监视功能减弱,更易发生肿瘤转移。
机制:肿瘤细胞转移至腋窝淋巴结,占据淋巴结空间,阻碍淋巴液的正常流动,淋巴液在手臂组织间隙积聚,引发浮肿。
二、静脉回流障碍
(一)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关情况:长期卧床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活动减少,血液流速减慢,容易形成上肢深静脉血栓;上肢外伤、手术等也可能诱发上肢深静脉血栓,导致手臂浮肿。年轻患者若有长期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也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机制:血栓阻塞上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手臂静脉系统,引起血管内压力增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造成浮肿。
(二)胸廓出口综合征
相关情况:胸廓出口处的结构异常,如颈肋、前斜角肌肥大等,可能压迫锁骨下静脉和臂丛神经,导致上肢静脉回流障碍,出现手臂浮肿,常见于长期从事上肢过度外展工作的人群,如打字员、音乐家等。不同性别中,长期保持特定姿势工作的人群发病概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男性可能因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原因有不同的胸廓结构特点,影响发病。
机制:胸廓出口处结构压迫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进而引起手臂浮肿。
三、炎症反应
(一)丹毒
相关情况: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但也可发生于上肢,导致手臂浮肿、红肿、疼痛等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成人则可能因皮肤破损等原因感染发病。
机制:细菌感染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同时炎症刺激导致淋巴回流和静脉回流相关的血管和淋巴管功能异常,进一步加重手臂浮肿。
(二)蜂窝织炎
相关情况: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可发生于手臂,各年龄层均可发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皮肤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蜂窝织炎导致手臂浮肿。
机制:细菌感染引发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间隙液体增多,出现手臂浮肿,同时伴有红、肿、热、痛等表现。
四、过敏反应
(一)接触性过敏
相关情况:手臂皮肤接触某些过敏原,如化妆品、某些金属饰品、植物花粉等,引起过敏反应,出现手臂浮肿、瘙痒、皮疹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接触过敏原的概率不同,儿童可能对某些玩具材料过敏,女性可能因使用化妆品等接触过敏原的机会更多。
机制:过敏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皮肤组织间隙,导致手臂浮肿。
(二)食物药物过敏
相关情况:食用某些食物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也可能出现手臂浮肿,如食用海鲜、服用抗生素等,不同个体对食物和药物的过敏反应存在差异,有过敏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
机制:食物或药物作为过敏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释放炎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改变,引起手臂组织水肿。
五、其他原因
(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相关情况: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率降低,可能出现黏液性水肿,可累及手臂等部位,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老年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也较高。
机制: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黏多糖在组织间隙沉积,引起组织水肿,从而出现手臂浮肿等表现。
(二)营养不良
相关情况: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引起手臂浮肿,常见于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人群、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等。儿童长期营养不良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体各方面机能异常,更容易出现浮肿。
机制:血浆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重要成分,蛋白质缺乏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的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造成手臂浮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