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检查是否得了狂犬病

一、临床症状评估
1.前驱期表现:患者初期可出现低热、倦怠、头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伤口部位有麻木、刺痛或蚁走感等异常感觉,此阶段持续1~4天。
2.兴奋期表现:患者进入兴奋状态,出现典型的恐水、怕风症状,听到水声、风声或见到水、风时可引起咽肌痉挛;还可表现为躁动、幻听、幻视等精神症状,此阶段持续1~3天。
3.麻痹期表现:患者痉挛停止,进入迟缓性瘫痪,出现肢体软瘫、呼吸肌麻痹等,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此阶段持续6~18小时。
二、实验室检查
1.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取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病毒抗原,若结果阳性可辅助诊断,该方法阳性率较高且特异性强。
2.核酸检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患者标本中的病毒RNA,可早期快速检测病毒存在,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3.抗体检测:发病后一周内血清中和抗体或荧光抗体检测可能呈阳性,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单靠抗体检测不能确诊,多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4.脑组织检查:患者死亡后取其脑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内基小体(Negribody),内基小体是狂犬病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是确诊狂犬病的金标准,但一般为死后进行的检查。
三、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狂犬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有无被可疑动物咬伤史,以及是否出现低热、烦躁、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若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避免因症状不典型延误诊断。
成年人:成年人若有被可疑狂犬病宿主动物(如犬、猫、蝙蝠等)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等暴露史,需高度警惕,及时关注自身是否出现前驱期或兴奋期等相关症状,并配合医生进行实验室检查。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患狂犬病时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需更细致地观察症状变化,且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需告知医生基础病史,以便医生综合判断。















